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0:41:42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是?
1、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以“礼”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中国法制史》).
2、“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统一法典结构,一部法典把民法、刑法、诉讼发、经济法的内容都装进去了.
3、宗法制度的影响很大.
4、儒家立法道德化思想,原心论罪论.
中国法律主要起源于早期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古人将这些战争称为"刑征"或"刑伐".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有统一的纪律,于是首领的军令成为每一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军纪军规成为中国法最早的一个形式.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种在作战前当众发布的誓词或者说军令就是一种比较多见的法律形式.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 昭公六年》)不仅如此,一些最初的刑罚方式也来源于此,比如死刑中的殛刑便是黄帝与蚩尤战争中产生的,蚩尤战败后,黄帝对其施蚩攴刑,"蚩"即蚩尤,即杀,殛蚩攴同音假借,故称"殛刑".肉刑是苗族攻打异族时创造的,《尚书吕刑》中有记载"爰始淫为劓、刵、椓、黥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相虐以威,遇绝苗民,无世在下."其中"劓"、"刵"、"椓"、"黥"就是肉刑的几种方式.也就是说,中国法律从一开始便和异族联系,和暴力制裁联系,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大多数人仍把"法"和"刑"联系在一起,认为法律就是制裁那些品性不良,不顺教化,即是和自己不处于同一范围的人,因此得出结论,对这些人以重刑惩罚,便是理所当然.中国古代刑法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一种"人性本恶"的指导思想上的.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享乐,好逸恶劳,趋利避害,这是犯罪的根源."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因此主张以毒去毒,以刑去刑,商鞅认为:"刑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所为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韩非子也说过:"重罪者人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所谓重刑者,奸之利之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不生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也,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以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既然轻刑不能制止犯罪,就加重刑罚.中国人的重重刑传统使得整个封建社会法律所采用的刑罚普遍较严厉.就以死刑为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章可循的就有斩、枭首、弃市、戮、戮尸、肢解、剖心、炮烙、射杀、凌迟、醢(捣成肉泥)、车裂、活埋、磔(分裂人体)、具五刑(五种极刑并用)等等.直到近代,伴随西方法律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法制逐渐走向现代化,法律的轻刑化才逐渐得以实现.这个观点在实际也得到证明:以刑法本身为例,中国封建社会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民法,没有违法犯罪之分,而是刑法一统天下.而如今,一大批部门法产生,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由全面保护各种利益逐渐演变为其它法律的保障法.世界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法律的发展进化必须与之相吻合.但我国刑罚轻刑化和死刑的废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与世界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政府不断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