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文言文画地为郭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22:50:00
文言文画地为郭翻译
高一语文《庖丁解牛》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A.膝之所踦( ) 新发于硎( )
B.奏刀騞( )然 砉( )然向( )然
C.批大却( ) 导大窾( )
D.中( )音 肯綮( )
2.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①A.良疱岁更刀 随: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动用
C.援玉抱兮击鸣鼓 鸣:响,形容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②A.以燕乐乐嘉宾之心 燕:使动用法,使嘉宾的心情愉快
B.黎民不机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以仁德统治天下,名词动用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善、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
E.以无后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3—10题.
越俎代庖
《庄子》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对文中人物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明君主 B.尧时的隐者
C.庖人:厨师,掌厨的人 D.尸祝:火化尸体的人
4.“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意思是:( )
A.尧让许由责备天下的人 B.尧把许由让给天下
C.尧要把整个天下让给许由 D.许由对尧责备天下的人
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一句中的“不亦难乎”的意思是:( )
A.做到“不息”太难了
B.爝火和日月比光亮太难了
C.分辨日月和爝火不是很难的
D.让“爝火”和“日月”不发光太难了吗?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雨降矣(及时雨) B.其于泽也(润泽禾苗)
C.而我犹尸之(占着君主的地位) D.吾自视缺然(缺憾的样子)
7.“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句中的两个“而”字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个都是顺接连词
B.两个都是转折连词
C.前者是顺接连词,后者是转折连词
D.前者是转折连词,后者是顺接连词
8.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尧的,尸祝是许由自比.
B.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话由的,尸祝是尧的自比.
C.这句话本意是:即使尧不管理天下,我许由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位置去代替他管理天下.
D.语法角度看,这是个假设复句.
9.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去吧,算了吧,君啊!在我看来天下是没在什么用的.
B.你回去休息吧,君主!我对天下来说是没有用的处的.
C.回去休息吧,君啊!剩下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D.你回去吧,算了吧,君主!剩余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反映出庄子没落,悲观的意识形态,他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做,正是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
B.庄子在表露消极的政治态度的同时,也对当时的阶级和某些丑恶世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如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就是他从个人出发认识问题,对那些贪欲之徒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C.“越俎代庖”现在常用来批评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一干涉别人该做的工作.
D.本文的哲学观点是运用类比的方法阐述的;日月与爝火,时雨与浸灌的类比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拓展性训练】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其学务躬行实践 ②其公廉乎 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 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 ②坐下著足处 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 ④毁淫祠百余
A.笃:坚定 著:zhù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笃:忠诚 著:zhuó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笃:坚定 著:zhuó踏 屏:bǐng除去 淫:滥设的
D.笃:忠诚 著:zhù踏 屏:bǐng除去 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5.既葬,庐墓六年. ( )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6.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D. 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7.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8.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参考答案:
1.A.yǐ支撑,接触;xíng磨刀石 B.huò象声词;huā象声词 xiǎng通“响” C.xì通“隙”,空隙;kuǒn空 D.zhòng合乎音律;qìng结合处
2.①D ②D
3.D 4.C 5.C 6.C 7.C 8.B 9.C 10.A
拓展性训练:
1.B解释: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2.C解释: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ó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3.C解释: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4.D解释: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5.A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
6.C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
7.D解释: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8.B解释: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石钟山记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桴(fú)止响腾 铿(kēng)然有声
B.此鹳(guàn)鹤也 殆(dài)与余同
C.至莫(mò)夜月明 汝识(zhì)之乎
D.钟磬(qìng) 聆(líng)听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临:靠近;鼓:鼓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汝识之乎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归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理为将,东向面朝吏,吏无敬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即行,代廉颇之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对“身所奉饭者”、“所友者以百数”、“尽以与军吏”、“王以母先言”四句中加点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身 交友 赠给 由于
B.亲自 交友 分给 因为
C.亲身 结交 分给 由于
D.亲自 结交 赠给 因为
2.对“东向面朝军吏”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面朝向东,在早晨接见军吏.
B.赵括在东边,军吏在西边,赵括让军吏们来朝见.
C.赵括面向东朝见军吏们.
D.赵括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朝见.
3.对“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有不称职的情况,我恐怕要受到牵连吧.
B.就是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够不受到株连吗?
C.倘若出现不称职的事情,我能够不受到牵连吗?
D.就是出现不称职的事情,我恐怕要跟着受株连吧.
4.从全文看,对赵括兵败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不从实际出发,只会纸上谈兵.
B.赵括治军过于严厉而脱离了部下.
C.赵括只顾私利,不知体恤部下.
D.赵括不爱护部下,部下不肯出力.
5.文中的宾语前置句是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如(只写一个) .
【学科渗透训练】
阅读以下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自然界为夜色所掩盖,
上帝说,“让他出来吧!”
于是,一切出现了光明.
1.“他”是指( )
A.Galileo B.Newton C.Maxwell D.Einstein
2.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科学得以从神学中解放出来.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其内容现已为人们非常熟悉了,但你能类比社会现象谈谈它的哲学含义吗?
【课本难题解答】
四、
1.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2.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3.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4.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5.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6.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命题趋势分析】
1.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
3.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常见的文言句式.
【典型热点考题】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近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李牧连却之
②是谁之过与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共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无悔也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者,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5.“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至也.
D.其孰能讥之乎?
6.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 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 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马之千里者
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
回答者:我也是中国人 - 举人 四级 4-28 20:52
其他回答共 5 条
赤壁赋,
回答者:幻轩87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26 15:56
水罐越来越贵重,因为小姑娘的心底非常善良,随着她做的事儿越来越感人,水罐才一次次的变化.
说明善有善报把
回答者:月牙之魂 - 试用期 一级 4-26 18:08
高一语文《庖丁解牛》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A.膝之所踦( ) 新发于硎( )
B.奏刀騞()然 砉( )然向( )然
C.批大却( ) 导大窾( )
D.中( )音 肯綮( )
2. 从词类活用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