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北宋诗词的赏析越多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01:12:33
关于北宋诗词的赏析
越多越好
1.秦观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江城子》首片即以柳来引出.柳,作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赋予离别相思之意.柳树生性柔而不弱,上片以柳起兴,牵动离忧,引发伤感.下片则叹韶华易逝,感叹身世之不遇.
  统观全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首名“柳”(即“留”)表达离别之情,来句则是“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寥寥数字,即把诗人当时伤离别的情景写得如此传神,实属不易.
  下片即从离愁转向感叹韶伞易逝,身世不遇,转接得十分严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把思绪从“柳”至“愁”.最后一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更是把感伤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哀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侥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一首好的诗词往往是几个甚至更多的意象在一个统一的主题和构思下巧妙的组合起来,互相作用,妙趣横生,秦观的这首《满庭芳》即是如此.
  据说此诗作于会稽,作者是年三十岁.此词在处理形象之间关系时,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所谓蒙太奇,是指电影表示组接意义的专门术语.山、微云、天、哀草、画角声等等一系列原来并无太大关联的意象由于作者主题的需要而拼揍在一起,虽说是拼凑,却也是天衣无缝,让人耳目一新.
  古人在写诗词时,特别讲究炼字,秦观也不例外,为了表达自己特殊的伤感离别之情,特意在“鸦”前加“寒”,“村”前加“孤”,增加整体诗的愁味,更令人耐人寻味.景物从远至近,从“天连哀草”至“流水侥孤村”,难道这不正是一幅意味深长的秋意萧落图吗?若不是这蒙太奇似的一连串的景物连接,恐怕这首诗的韵味、愁味都要大打折扣了吧?!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词以古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歌颂坚贞纯洁的爱情.历来歌咏牛郎织女的诗歌数不胜数,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带有伤感的情绪.但本诗却不落俗套,推陈出新,形式与内容思想都别出心裁,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结尾,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在细细品味之后,却又觉得秦观的情韵真是恰到好处!
  2.王安石
  梅
  墙角数枝梅,
  淩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因为梅花的清纯雅洁,人们也常用梅花来描写一些品格高尚的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歌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把民间在春节送旧迎新的喜庆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作者愉快的心境也一览无余.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新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明白晓畅、生动形象是此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也是该诗流传千古不衰的秘诀.我们无论作诗、填词、写文等都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此外,此诗所表达的社会情感和哲理:“历史的车轮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3.黄庭坚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鹧鸪天》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赏析】: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渔家傲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赏析】:
  这首《渔家傲》援禅家语入诗词,以增加其理趣.所演绎的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首三句,讲灵云三十年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终于参悟.“无孔窍”,典出《庄子》,亦即“鯈忽凿窍”之寓言.据《淮南子》:“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此用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得眼迷照”,是说灵云几次将悟还迷.佛家有“五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因此,此处的“眼”,当指慧眼或法眼.“参学了”的“了”,作“完成”讲.
  下面两句讲灵云参悟的境界.“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无弦琴”,用陶渊明故事.“(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靖节传》).黄庭坚以此作比,意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词的下片,由灵云之事生出感想,大意是说灵云为求“悟”的境界,历经曲折,虚度了半辈子.我们应以此为鉴,趁着年少及早悟道.岂但见花能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因此,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悟道,真该见笑于桃花了.这里所着重阐扬的,仍是“顿悟”之说.黄庭坚看来.灵云三十年的蹉跎,是大可不必的.因为他身上,顿悟之中尚有“渐”的痕迹.诗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纵横自,纯任本然的意境.
  4.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