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痢疾杆菌的细胞结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02:39:43
痢疾杆菌的细胞结构
痢疾杆菌病毒
痢疾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菌,不具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宜的温度为37℃,不耐热及干燥,阳光直射即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亡;但耐寒能力强,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周,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对一般消毒剂如新洁尔灭、来苏、过氧乙酸等抵抗力弱,可被迅速杀死.
1痢疾杆菌病毒
痢疾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菌,不具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宜的温度为37℃,不耐热及干燥,阳光直射即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亡;但耐寒能力强,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周,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对一般消毒剂如新洁尔灭、来苏、过氧乙酸等抵抗力弱,可被迅速杀死.
2分群
根据生化反应与抗原结构的不同,分为4群.甲群为志贺氏菌群,有10个血清型;乙群为福氏菌群,有13个血清型;丙群为鲍氏菌群,有15个血清型;丁型为宋内氏菌群,仅有1个血清型.各群痢疾杆菌在菌体裂解时均释放出内毒素,但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各种群差异很大,其中以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外毒素的能力最强,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3能力
痢疾杆菌的致病物质有菌毛和内毒素,致病因素主要是菌毛的侵袭力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些菌株尚能产生外毒素.
(1)侵袭力:菌毛是侵袭力的基础,是痢疾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菌体表面的K抗原也与侵入人体上皮细胞的能力有关.痢疾杆菌随食物进入胃部后,若胃酸分泌正常,可被胃酸杀死,即使细菌进入肠道,也可被肠道内的分泌性抗体(IgA)和肠道正常菌群所排斥.某些足以降低人体全身和胃肠道局部防御功能的因素,如慢性病、过度疲劳、受冻、饮食不当及消化道疾患等,则有利于痢疾杆菌借助菌毛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然后进入细胞内生长繁殖,最后引起细胞破裂,导致肠粘膜损伤及溃疡,引起粘膜炎症而致腹泻.一般情况下,痢疾杆菌只在粘膜固有层内繁殖,并形成感染病灶,很少侵入粘膜下层.细菌侵入血流者较罕见.有毒力的痢疾杆菌对上皮细胞的侵入作用是致病的先决条件,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
(2)内毒素:细菌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引起发热、神志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症状.内毒素能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出现溃疡、坏死、出血,在排出典型的脓血粘液便的同时,病原菌也随粪便排出.内毒素还可刺激肠壁植物神经,使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共济失调和痉挛,尤以直肠括约肌受毒素刺激最明显,临床表现为腹痛和里急后重症状.
(3)外毒素:志贺氏菌属A群1型和2型,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毒素.近年还证实B群2a型也可产生志贺样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素的性质,可能与腹泻有关,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