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隋唐时期发生的故事对不起,我现在正要急着.请看到这个问题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立马救我,限时2008.02.28日晚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30 15:09:10
隋唐时期发生的故事
对不起,我现在正要急着.请看到这个问题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立马救我,限时2008.02.28日晚上
飞厦.709
小小小小小小故事,别那么长
隋唐时期发生的故事
1.隋文帝饮茶治头痛的故事
杨坚(541年-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武帝时袭爵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
渡过长江天险,攻占陈都建康(今南京),俘获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至此,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这是隋文帝的一大历史功绩.

茶之行世,常以廉俭为本.而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自奉甚俭,茶却也侍于左右.《隋书》中曾记有一个颇为怪诞的事:某夜,随文帝做了个恶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
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因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当时人们竞相采啜,并
有一赞云:"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意为做人苦心钻研孔子的《春秋》,殚精竭虑去演绎谶书《河图》--想出人头地--还不如有许多茶喝来得快活.

南朝齐武帝也是一个尊茶的君主,并明文规定天下无论贵贱,有祭奠必须供茶,但因南齐地偏南方,其上行下效的影响和成效却远不如隋文帝.隋文帝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朝长
期的对峙局面,南北的饮茶等风俗文化才得以迅速交融.而且以他帝王之尊而嗜茶(《隋书》的记载过于神化),于是普天之下(尤其是黄河流域)茶不再被卑视为"酪奴".从茶
文化角度来看,隋文帝同样立有一大历史功绩,尽管他当时对饮茶未必自觉,对其历史功绩也未必有意识.
2.唐太宗反腐故事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我曾讲过,贪官们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都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败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这岂是懂得爱财?上算吗?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为官员们着想,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会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贪赃枉法的事情.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反对“受人财贿”,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他告诉身边的大臣,官员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靠合法收入———俸禄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如果有非分之想,如果贪得无厌,就可能落得“一朝彰露,禄秩削夺”的下场.从官员的私利来说,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他要官员们学会算这笔账.
为了加深左右大臣的印象,唐太宗又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宰相名叫公仪休,爱吃鱼,成为一种嗜好,但从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这样,他就能长久吃到鱼.因为他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用担心有一天蹲大牢而吃不上鱼.无论君主,还是官员,都不能贪.如果君主贪婪,必定导致亡国;如果官员贪婪,必定遭致身败.《诗经》写道:“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见《诗经•大雅•桑柔》,意为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此话诚然不错.唐太宗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国君)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
接着,唐太宗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载于《水经注•沔水》,说的是战国时代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到蜀国的路怎么走.于是想出一条计策,命人刻五头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挂着黄金.蜀国的人见了,以为牛拉屎能拉出黄金.蜀国国王贪图黄金,乃派出五位大力士,将石牛拉到蜀国.这一来,就开辟了一条由秦国到蜀国的通道,这正是秦惠王所希望的.秦国的军队随后而至,攻打蜀国,蜀国很快被灭亡了.
第二个故事载于班固《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传》.说的是汉代担任大司农职务的田延年,征用民间牛车3万辆,用来租赁生利.每辆车租金原先为1000钱,田延年用欺诈手法增加至2000钱,共得6000万,并将其中的一半即3000万私自吞没.他在做这件事情时,其冤家对头眼睛正盯着他,秘密地搜集其违法乱纪的材料.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冤家对头的掌握之中.于是田延年贪污3000万钱的事很快被揭发出来.大将军霍光说:“先把他关到牢里,然后交由大臣们公议处置他的办法.”田延年自知罪孽深重,又害怕受到惩处,说道:“我何面目入牢狱!”遂自刎而死.
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唐太宗感慨颇深,叹道:像蜀国国王和田延年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是数不胜数啊!现今我要以蜀王为借镜,你们也应当以田延年为前车之鉴,不学他们的样子.以上两则故事,并非虚构,而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真人真事.唐太宗用历史上的这两件事,有力地印证了主贪丧国、臣贪亡身的道理.大臣们听了,定当惊出一身冷汗,定当深长思之,信服唐太宗所说的道理.
教育与法制相结合唐太宗在给大臣们上“反腐课”的时候,既以教育者自居,又将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他说,不仅官员们不能有贪欲,作为一国之君,他自己也不能有贪欲;不但官员们要吸取田延年因贪而败亡的教训,他自己也要吸取蜀王因贪而亡国的教训.他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告诫大臣们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位皇帝能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是罕见的.
贞观二年唐太宗那堂“反腐课”,是讲历史教训.贞观四年,他给王公大臣上了一课,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反贪.唐太宗说,人要知道畏惧,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我终日孜孜以求,不但怜惜百姓,为他们忧虑,而且也希望你们长保富贵.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所以始终兢兢业业,就是因为畏惧天地(害怕做错了事遭到天地神灵的惩罚).你们如能像我畏惧天地那样,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则不但百姓安宁,而且自身常得欢乐.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钱财过多未必是好事(唐太宗在贞观初年说到,珍宝乃“身外之物”),此言可为深诫.如果徇私贪浊,不但败坏法纪,而且损害百姓.纵然事情没有败露,内心岂不经常忐忑不安?人老是处于恐惧状态,惶惶不可终日,时间长了,是会得病的.因贪赃而恐惧,因恐惧而致死,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大丈夫岂能因一时贪图财物,而害及身家性命,并且使子孙后代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你们应当好好思量我这些话.
唐太宗给贪官们把脉把得很准,他知道贪官们心里在想什么.古今贪官的心理是相通的.我们不是听说,当代一些已经败露的贪官,他们在被“双轨”和逮捕之前,犹如惊弓之鸟,耳闻警车之声,即心惊肉跳,见到检察院的人,吓得面无人色吗?贪官们只要伸出了贪婪之手,他们就再也不会坦然地面对世人,再也不会有一日之安宁,就要惴惴不安地度日.古今贪官都是如此.唐太宗以上一番话,是会引起在场的王公大臣们的震撼的———无论他们是廉是贪.对官员,反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反贪教育断断不行,仅有反贪教育也断断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