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什么叫煮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11:04:29
什么叫煮书
【煮书】
  其实煮书也就是反复钻研、反复品味书本.
  不论是学生还是中老年人,若爱读书,我倒主张非“吃书”不可.怎样才能把书“吃”出味道呢?唐朝韩愈提出过治学的“四美”,那就是“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也就是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多读.一是要博览群书,二是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也说明了“多读”的道理.
  朋友们,同学们,愿“煮”书的方法助我们学得轻松、愉快,收获得更丰厚!
  “好书无足走天下”,那些经过“烹煮”的诗书皆流芳百世.
  (1)书可以怎么煮呢?你对“煮书”是 怎样理解的呢?
  答:煮书就是反复钻研、反复品味书本.“煮书”其实就是反复地读书.要大声朗读,读出声音、读出感情.
  (2)是不是所有书都要“煮”?你觉得那些书要“煮”,那些书不要“煮”?
  答:对我们学习有益处、有帮助,能让我们增长见识的书要“煮”,比如百科全书、古诗词,这一类的书;对我们学习没有帮助,反而有害我们学习的书不要“煮”.
  (3) 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答:反复钻研、反复品味书本.
  煮书
  简介
  英语:Cook book 法语:Cook livre
  【相关诗作】
  《论语》里有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读书时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悟出其中道理的话,就懵懵懂懂,成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先生.宋朝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说明学习贵在自己心领神会,专门抱着前人的说法是没有功效的.宋朝杨万里在《庸言》中也说:“学而不化,非学也.”说明读书不能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一定要在“化”上下工夫,深入领会其含义,细致追究其底蕴,把书的内容掰开、揉碎、细嚼、慢咽、品味、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才行.薄书能读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厚书能读薄,着意培养自己的概括力,只有创造性地“吃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左右逢缘.
  虚心.宋朝林逮在《省心录》中说:“知不知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只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躬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明朝王守仁的这句话,道出了“知”与“行”的关系.《荀子·大略》中也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就是说会学习的人能把事物的道理了解得透彻,会实践的人能探究清楚事物的疑难.
  谈到创作,就得提到“煮书”了.书能“煮”吗?能.作家刘知侠的书房中,壁上悬一横幅,上面赫然四个大字:“每日煮书”.不仅书能煮,字也能煮.宋代董嗣杲在《秋凉怀旧》一诗中写下了“煮字”的诗句:“少年偶负投机愧,今日徒工煮字劳”.然烹煮之功,因人而异,有人急功近利煮出夹生串烟、食而无味的次品,有人则精益求精烹出香味四溢百尝不厌的精品.大凡传世之作和精美诗文无一不是千淘万漉,一字一句“煮”出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为了“煮”好一句诗,将“春风又到江南岸”先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反复思索,精心“烹煮”,最后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全句生辉,成为千古妙句.唐代的贾岛,更是“遣词造句,刻意求工”的“煮书”能手,是中晚唐著名的苦吟诗人,他在《题诗后》中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用以说明“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二句诗是他呕尽心血花了三年时间才锤炼出来的.唐代卢延让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代李渔则是“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文学巨匠“煮字”、“煮书”煮到“断须滴血”的程度,真令人“一吟双泪流”啊!
  书不但可以读,而且还真的可以“煮”的.所谓“煮”书;其实就是一种能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透的过程.因为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生活告诉我们:食粮是要煮熟后才会有利于更好地消化.我们读书消化的过程就形如一个 “煮”食粮的过程,而认真、激情的态度就是“煮”书所必备的“火”,火候可大可小,这都需要“书厨”来很好地把握.
  或许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因为小时候就拥有了“煮”书这把金钥匙,才有后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令世人佩服才华.其实,细细品味这种“煮”书的读书方法,的确很有道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争做学习型教师已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而常态下政治、业务学习,自己自身的学习又何尝不可以好好地“煮”呢?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都能经过一个“煮”的过程,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少一点遗憾、多一些精彩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也能“煮煮”的话,我想孩子们也会收获更多令自己、令人、令学校或班级更满意、更欣慰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