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包拯的故事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5:44:10
包拯的故事有哪些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倒坐开封府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所以宋朝官员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军队数量大,军费开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贫、弱,所以宋朝和辽、西夏、金的对抗一直处于下风.
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
这次离京后四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名声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虚岁,中国古代及现在民间的习惯).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孝道和铁面无私.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现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
包公的声名流传极远,在世时已到了塞外,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
以民为贵 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劝止食盐专卖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收税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双方获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