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334554321123322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18:04:46
求两篇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中等难度,加分析)
解题思路: 老师为你提供了两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习进步!
解题过程:
提问学员:bjcztqi 问题学科:初二语文 时间:11-11-01 20:46 25金豆 状态:未解答
求两篇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中等难度,加分析)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在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简析】
著名作家莫言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并热情歌颂了动荡历史中坚韧、乐观、勇敢的母亲。作者没有从叙写母亲勤劳善良的传统视角出发,而是以艰难的时代为背景,借此彰显母亲这一普通女性不平凡的精神,赞扬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巨大激励作用。在作者心中,母亲及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如父亲、爷爷等)身上的宝贵品质,其实就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参考答案及解析】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要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紧扣“特点”一词思考,抓住第①段中“白花”“紫红色”“白色”“绿色”以及“气味”和“声音”六个关键词,并通过分类得出,情景描写是从视觉、嗅觉和听觉三方面展开的。第②段第一句“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对以上特点的补充说明。
2.⑴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⑵面对苦难要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和责任感;母亲的话消除了儿子的担忧,体现出母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型较为常见,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及对具体语段中词句的解释能力。答题时,结合歌颂母亲的主旨,对比原文,我们可以得知第一句中母亲哼唱小曲表现了她的乐观顽强;第二句中“孩子,放心吧”是母亲努力消除“我”的担忧,表现她的坚强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3.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此句还体现出生活的艰难,反衬母亲的坚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评价能力。该句位于第③段开头,易得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句中“有一段时间”承文章开头第一句“一个艰难的岁月”;句中“一种巨大的恐惧”引出“我”对母亲的担忧。内容上,从下文得知“我”的“恐惧”是多余的,虽然生活艰难,但母亲仍坚韧勇敢,衬托出她的坚强。
4. 例:“孩子,咱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当吃嗟来之食。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你一定要记住!”(围绕人应有骨气、有尊严地活这一要点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探究能力。第④段中,父亲和爷爷的严厉批评,为的是教育“我”人应当有骨气、有尊严。答题时要紧扣这点。5. ⑴内容上:揭示人物的宝贵品质,丰富文章内容;⑵主旨上:母亲、父亲和爷爷三者的教育互为补充,使文章更显深刻;⑶人物形象上:母亲、父亲和爷爷相互映衬,为“我”树立榜样。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思路的评价。作者写作本文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加入父亲和爷爷,更凸显这种教育分量之重;“我”除了受母亲的感化外,父亲和爷爷的教育也使得“我”更深刻地“体验”“洞察”“认识”“看透”人生。这样安排,使得读者能全面了解母亲及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附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 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④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⑤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⑥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作者:落雪,有改动)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
解题思路:学生要掌握记叙文的三种顺序及各自的特点: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和实际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顺叙的长处是由头至尾,层次井然。②倒叙:就是先把情节发展的结局或者矛盾冲突中最尖锐、最突出的部分展示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写事件的起因、经过或发生在先的情节。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③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与原记叙顺序不一致的相关情节,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插叙的好处是,在突出叙述主线的同时,顺便叙述一些次要的事实或事件,使叙述容量加大,行文跌宕起伏。 参考答案:顺叙
2.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这一题考查学生对记叙要素的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抓关键语句,即寻找文中起总领、过渡、总结作用的句子。事情的起因是: 我不敢在家练琴,找到了可以练琴的小树林。结果是: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
3.本文第③段具体写了“我”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_和________了。(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
解题指导:回答本题学生需把问题还原到语段中去,抓住语段中的相关语句来概括。从“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可看出我比以前自信、刻苦了。
4.本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指导:学生要明确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答题时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参考答案:修辞方法:比喻。作用:将老人的话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话入耳动听,意味深长,唤起了我的自信,给了我美好的感受。(答对第一问给1分,答对第二问给2分)。
5.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另外,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这里的“总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这里是说老人每天都来看我拉琴,从不间断,表现了老人对我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期望。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