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为什么媒体素养是必要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1 20:37:41
为什么媒体素养是必要的
对于“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对舆论环境宽松后的一些“不适应”——我们的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和判断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负面报道的量,而是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
 新闻背景: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有专家分析认为,是社会信息开放度增加,各种负面报道开始增多,客观上影响了老百姓的心理认知.对此说法,连日来坊间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这是对信息公开原则和舆论监督的公开挑战.
  主持人:在信息公开原则得到确立、舆论监督受到鼓励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负面报道增多导致安全感下降”的说法产生质疑,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客观地说,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推进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种“是否会挑起公众恐慌心理”的担忧.就安全感下降这个问题而言,您认为和负面报道增多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呢?
  陈力丹:客观来看,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众所周知,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不完全基于个体体验,更多地是来自媒体信息的间接构塑.当然,也许有人要说,西方媒体负面报道的比重远甚于我们,怎么就没有引起公众的心理恐慌呢?我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在过去,我们的媒体主要功能是“指导工作”,因此当时的媒体并不是按照新闻的价值标准来运作的,更多是出于宣传目的,这有异于一开始就完全市场化操作的西方媒体.但现在不同了,一些突发的、重大的、冲突的异常事件成为部分媒体追逐的焦点.所以这也就给老百姓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社会问题比较多.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以前可能也有,只是出于“鼓舞人心、促进稳定”的考虑,没有被披露出来而已.所以对于“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我想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对舆论环境宽松后的一些“不适应”———我们的公众是传媒信息很好的接受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和判断者.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负面报道的量,而是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如果人们了解媒介基本职能是什么,媒介的工作特性是什么,作为新闻价值的媒介“兴奋点”在哪里,那么也就不会觉得犯罪丛生,危机四伏,会对传媒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主持人:对舆论监督、信息透明来说,公众对信息的全面、正确理解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舆论监督、信息公开而回避负面报道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客观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可能对公众认知产生影响,而重新堵塞言路、屏蔽信源.最重要的是,长久以来视受众为被动接受者的观念必须转变.
  陈力丹: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信息传播、发布者的素质,似乎只要传者的素质提高了,传播的质量自然也会提高.其实传播能否有效,或者是否发生误解,受众的分析、判断力在其中至少要承担一半的责任.现在我们才是刚刚从“传者”这一头做起,逐步推进信息透明、舆论监督,但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也不能偏废.
  这里恐怕要有一个观念上的突破.以前我们总是希望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越高越好.所谓宣传,总是把落“实”摆第一位的.在那个什么都要保持一致、单一主流的媒体时代,这样的衡量标准理所当然;但是在今天社会多元化、媒介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已不是主流唯一的媒体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我们更需要的是公众的辨别能力.否则,凡事都容易“当真”的高信任度是容易引发公众心理危机的.因此,培养媒体素养,适当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是社会变化的要求.
  主持人:近两年来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可谓发挥了巨大威力,并且深受公众关注.对此很多公众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种对媒体的高度信任可能近乎“盲从”,但是面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这样的重大问题,人又怎么可能做到事事辨明、泰然处之呢?
  陈力丹:过分要求公众,苛责公众放大了的危机感,的确并不合情理.比如食品安全.如果说关于社会治安的负面报道增多,其实这两年在食品安全方面爆出的问题也不少.面对一次次的黑幕、风波,公众的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安全感非常脆弱.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我想媒体本身应该担负很大的责任.就拿曝光冠生园月饼陈年馅的事件来说,这个报道是有明显缺陷的.因为它没有强调这个事情仅仅发生在南京的冠生园.由于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导致殃及全国所有的冠生园.所以,这个舆论监督案例可以说是成功的,却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因为公众的恐慌,对“冠生园”三个字造成的过度敏感,完全是因为媒体刻意追求更大的轰动效应造成的———你强调一句“不是全国的冠生园”不就行了吗?面对安全、卫生这样的突发事件,公众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很难做出即时的判断.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公众无论如何不能被动地默默接受,公众也有质疑和发问的权利.比如在事后,对于媒体刻意追求轰动、一心只想爆料的做法,公众就可以提出质疑和批评.只有来自公众的监督压力,才能督促媒体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如果公众没有这样的监督意识,那么很容易给炒作制造市场,而一个子虚乌有的传闻也容易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绝不会只有记者的声音.在记者监督外,也应该形成社会舆论和监督.而这,也是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