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30 02:17:46
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总结。请详细一些。
解题思路: 您好,首先对您勤学好问的精神表示欢迎,希望解答使您满意。
解题过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习目标
1.工具: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有哪三个阶段?
2.技术:归纳历代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就。
3.组织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特点。
教材分析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三个阶段
历史时期
耕作方式
技术
土地
组织方式
一万年前
刀耕火种
耕种一两年
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
除草施肥灭虫
连续耕种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水利灌溉
小农经济
刀耕火种(火耕)→ 石器锄耕(耜耕)→ 铁犁牛耕(犁耕)
二.生产力: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铁犁牛耕
⑴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且逐渐推广。
⑵西汉:推广耦犁,出现犁壁;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⑶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耕犁已相当完善,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⑴春秋战国:垄作法。
⑵西汉:代田法。
⑶魏晋:耕耙耱技术。
3.耕作制度
⑴两汉:一年一熟。
⑵宋朝: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4.兴修水利
⑴水利工程:①春秋:楚国芍陂;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②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⑵灌溉工具:①曹魏:翻车。②唐朝:筒车。
注意:比较翻车和筒车的异同点。动力;功能。
三.生产关系: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特点)
⑴土地所有制:生产力: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⑵组织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⑶产品分配: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3.评价
⑴有利: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②由于人多地少,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⑵局限:①悲剧性(人祸)。②薄弱性(天灾)。③封闭性(自然)。
本课小结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世界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⑵生产力: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⑶生产关系: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资料地主私有制,农民很少。
第2课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学习目标
1.比较手工业之三种经营形态。
2.冶金: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东汉水排;南北朝灌钢法。
3.瓷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成熟青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青花瓷;明朝宣德青花瓷、五彩瓷;清朝珐琅彩。
4.丝织业:原始社会晚期养蚕织绸;明清鼎盛、苏杭织造局、花楼机、妆花缎。
背景知识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之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流通方式
性质和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等军用品、贵族生活品,不在市场流通
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
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品,市场流通
商品生产;在重本抑末的环境下艰难发展
家庭手工业
农民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出售
以纺织业为主;属于自然经济
教材分析
一.官营手工业
2.冶金业
⑴青铜:原始社会,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期代表有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⑵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两汉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3.制瓷业
⑴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⑵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⑶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
⑷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业
⑴出现: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嫘祖传说
⑵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织花
⑶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中西合璧
⑷宋朝:时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花鸟写实
⑸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细密精致的缎,成为代表。机构
二.民间手工业
1.概况
⑴家庭手工业
⑵民营手工业
2.发展
⑴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⑵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⑶明朝中后期: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广受欢迎和赞誉。
2.丝绸之路
⑴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誉称“丝国”。
⑵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⑶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注意三个趋势:由丝绸到瓷器;由陆路到水路;由民族到世界。
本课小结
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⑴手工业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
⑵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⑶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⑷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2.两宋城市商业有何新变化?
3.了解唐宋元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和特点;明清衰落的表现。“阶段性”
教材分析
一.发展历程
1.先秦
⑴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之为“商人”。
⑵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
3.隋唐
⑴地域:除都市商业发展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⑵媒介: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
⑴两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⑵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5.明清
⑴农产品商品化。
⑵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⑶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打破时空”
⑴两汉隋唐
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
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⑵宋朝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由北向南”
三.对外贸易
1.繁荣
⑴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⑵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⑶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⑷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2.特点
⑴方式: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⑵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的要求。结果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不讲经济效益。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3.明清衰落
⑴方针: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⑵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本课小结
1.归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⑴汉唐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艰难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渐趋萎缩。
⑵商业活动不断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⑶国内贸易、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⑷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出现很早。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1.从生产关系三要素来说明井田制的特点。
2.了解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均田制、明朝一条鞭法所产生的影响。
3.概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4.归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教材分析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⑴特点
①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层层分封,不能转让与买卖。
②产品分配: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人身关系:庶民和奴隶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⑵瓦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⑶改革
①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⑴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⑵措施:
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②赋税制度: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⑶结果: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商周时期
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时期
⑴措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⑵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西汉初年
⑴原因: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⑵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加重征税。
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明清时期
⑴措施: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商税。
⑵影响:阻碍了工商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初实行海禁
⑴原因: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统治。
⑵措施: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2.清朝闭关锁国
⑴原因: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主观原因: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对外贸易。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决定的。
⑵措施:海禁;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港口。“十三行”
注意: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闭关指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而不是绝对不相往来。
3.影响
⑴生产关系: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⑵生产力: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