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太尉和大司马有什么区别呢?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职务哪个地位高一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0:17:16
太尉和大司马有什么区别呢?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职务哪个地位高一些?
最好有史料辅助说明.
记得历史上这三个官职曾同时设置,如东汉末年、三国、晋代、南北朝.这时有什么区别呢?谁的权力大?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后不再设置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力战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大将军,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但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历史上各时期多见以“某某将军”尊称为“某某大将军”的习惯,但是秦汉与三国时期的大将军职位有很大差异.
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大将军霍光,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为大将军卫青所兼官号,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为中朝官领袖.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如骠骑大将军之类.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 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最高军职,三军最高统帅,夏侯敦、姜维、朱然都曾任此职.北周时行府兵制,编24军,每军设开府1人以统领、二开府则由一大将军统领.24军共有12大将军,两大将军由一柱国统之.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之府兵12卫,每卫有上大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应劭曰:“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百官公卿表》).韦昭《辨释名》曰: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事也.大司马掌军,古者兵车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也.”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 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南北朝或置或不置, 陈但为赠官.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在西汉时太尉和大司马不同时设置,两者互相代替,太尉相当于大司马,都是最高武官.
西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始置大司马.大司马与大将军联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常用为加官,授与掌权的外戚.汉武帝用以代替金印紫绶的太尉而设置的大司马却“无印绶,官兼加而已”,仅仅是一个备受尊崇的名号,本身并无军政实权,其性质是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
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大司马逐渐由加官向本官转化.废丞相改为大司徒,但大司马仍存,与大司空同属三公之一,共掌朝政,也有专任大司马者,如董贤,但不常见.大司马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中都成为百官之首,大有汉初丞相的风采,如董贤为大司马,领尚书事,位极人臣,百官因贤奏事.另有王莽以三公大司马身份篡夺了汉家的天下.
东汉建立初期,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掌管军事.光武帝刘秀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以杜茂为大将军.吴汉死后,刘秀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或称“三司”.
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职务在东汉末年、三国、晋代、南北朝均同时设置.
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兴平)二年(195年).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
三国时期,各国都设有大司马、大将军、太尉.
魏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
蜀汉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
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
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7):“魏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黄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后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魏大将军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建安二十五年,魏国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司马师为大将军,以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后还复旧.前后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敦、曹仁、曹真、司马懿、燕王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
晋代时期,根据《晋书.职官志》记载: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南北朝,《通典》:第一品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齐职品: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王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后魏百官: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王爵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
在东汉末年、三国、晋代、南北朝.三个官职同时设置时,主要区别:
大司马是最高军政长官,掌武事,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和上大将军升迁而来.
太尉是虚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职权有点像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太尉作为三公之一,位居极品而实权甚少.
大将军是领兵之最高统帅,职掌统兵征战.
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太尉(三公).
所以:大司马>大将军>太尉.
东汉末年、三国、晋代,三个官职曾同时设置太尉、大司马、大将军时:
皇帝≈党主席(党魁)+国家主席(国家元首)+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府首脑)(有点类似于:毛泽东)
1、太尉(三公之首)≈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虚职)+公安部长(有点类似于:周恩来)
太尉是三公之首,职权有点像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2、大司马≈全军总司令+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实职)(有点类似于:朱德)
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位在三司上(三司指太尉、司徒、司空.又叫三公).一般由大将军和上大将军升迁而来.
3、大将军≈全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第二副主席+总参谋长+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有点类似于:彭德怀彭大将军)
大将军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班次在太尉上,有时在太尉下.
地位:大司马>大将军>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