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日本维新政变的性质,历史作用,主要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1 07:43:29
日本维新政变的性质,历史作用,主要内容
还有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历史作用,主要内容
俄国1861年 改革 的性质,历史作用,主要内容
好的+15分..
明治维新(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事件背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具体经过
在地方上,与西方列强有过交涉甚至短暂交战经验,因而具有维新思想的藩主们(长州、土佐、萨摩等藩),开始结成军事联盟,以对抗幕府军队的讨伐,并尝试与天皇接触,寻求倒幕行动的“大义”.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后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了转移矛盾,在坂本龙马居间斡旋下,提出“大政奉还”上奏文,表明将政权归还给天皇,但仍拒绝交出兵权与领地,并计划利用天皇刚重新掌政,与倒幕派皆对政务运作不熟悉之时,派遣家臣进入政府,借协助之名掌控政治.倒幕派对于这样的结果很不甘心,但由于武力倒幕的正当性锐减,因此只好暂时按兵不动.
后来,政府内倒幕派与德川派的斗争渐趋白热化.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将一切权力重新归于天皇;揭示基本施政方针的“五条御誓文”则于同年4月6日公布.与此同时,倒幕派组成了新的政府,彻底排除德川派势力,并以之对抗依旧以江户为统治核心的幕府.当倒幕派得知德川庆喜决定从大阪出兵进攻时,旋即派出以萨摩藩、长州藩成员为主力的军队,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两地展开激烈战斗.经过三天的交战,以寡击众的新政府,在新式军队与精良武器的助威下取得重大胜利,并决定乘胜追击,派遣东征军攻打德川幕府的中心据点—江户.
最后,抢在双方决战江户之前,幕府代表胜海舟与新政府代表西乡隆盛达成协议:以国家为重,一致对外.1868年5月3日,江户不流血和平开城,幕府至此正式瓦解.不过在日本东北地区,以会津藩为首组成的“奥羽越列藩同盟”,仍然继续反对新政府.由于新政府军掌握军力优势,叛乱于同年11月即被平定.幕府海军将领榎本武扬率八艘军舰和幕府残兵逃至北海道,并在1869年1月建立“虾夷共和国”.同年6月,在新政府军的进攻下,榎本武扬投降.因战争开始的1868年为阴历的戊辰年,而被称为“戊辰战争”的内战至此结束.
革新措施
随后,新政府将首都迁至江户,改称江户为东京,建立明治政府,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候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他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历史意义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著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著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著留洋知识份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有观点认为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原料的国家,对日本的殖民侵略相对而言没有那么严重,也让日本能够把握住难得的机会而走上强盛之路;但更可信的说法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传统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彼得大帝是统治俄国的沙皇.他的鼓励人民和国家效仿西方科学文化的政策,是使俄国变成强国的重要因素.
彼得大帝于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是沙皇亚历克西斯与第二个妻子纳塔利·纳里希基纳的独生子.他后来成为俄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彼得一世.
当时的俄国是个落后的王国,几乎在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从生活条件看.甚至要落后几个世纪.那时候,俄国的城市比西欧要少得多,奴隶制在国家中占统治地拉.随着奴隶合法权益的减少,奴隶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俄国错过了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机会,教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艺术几乎不存在,科学知识得不到重视.而当俄国沉睡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的文学和哲学出现了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牛顿关于最有引力的著述已经问世.
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彼得一世决定打开大门,去了解西欧.1697年—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达考察旅行.这次“彼得大使团”行动中,共有随员250人,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微服私访使他看到了许多本来不可能看到的事物.考察期间,彼得用4个月的时何学习造船技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工,也曾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还在普鲁士学习过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直至到英国国会分听.总之,他尽力学习能够学到的西方文化、科学、工业和管理技术.
1698年,彼得回到俄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以使俄国变成一个新式的西方国家.为了鼓励引进西方技术,彼得大帝聘请了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到俄国工作,同时还派出许多青年到西欧学习,他鼓励发展工业和商业,扩大城镇的规模.这样资产阶级在数量上增多了,影响也不断扩大.
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俄国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舰队,统一服装、大炮和新式火枪.采用西方的办法和手段进行军事训练.他还在行政制度上进行多项改革,取消接世袭地位晋升的旧规,代之以按照文官实际表现和才能提升的新制度.
彼得大帝认为东亚教落后,不起作用,他成功地改组了教会,并在对教会加以控制上取得了某些成功.彼得大帝下令建立了宗教性的学校,鼓励发展科学,改善发展了教育事业,并简化了俄文字母.在他统治期间,还出版了第一份俄国新闻报刊.此外,彼得还调整了外交政策,这对以后的国外事务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