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有什么”君子不器”的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21:49:31
有什么”君子不器”的事例?
同上
以前看过这样一个事例,大意是说某大学一老师是研究李白诗歌的,一日一学生拿李白的一首诗请教于他,那老师看毕说:“这是李白前期的诗歌,我不懂.我研究的是李白后期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学术转型的最重要的标志便是通才的隐退和专家的登场,人们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以致于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专家名号,如口腔专家,减肥专家,评估专家,幼教专家,品牌策划专家,创业指导专家,甚至方便面专家等等,数不胜数.这不免让我想到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为政》里就说:“君子不器”,所谓“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也就是说不能专限与一材一艺之长.当然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成为通才而且我们的时代所需要所看重的是“专家之学”,似乎现代人对于通才的看法也变了,就好比对于那些多功能物件的看法一样——缺乏信任.
“专家之学”对事物的研究似乎更透彻些,我们可以意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方便面那将会精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们可以完全意识到过分强调“专才”的弊病,钱钟书先生在《灵感》里有一段写道:“‘支那学’者严肃地回答:‘亲爱的大师,学问贵在专门.先父毕生专攻汉文的圈点,我四十年来研究汉文的音韵,你问的是汉文的意思,那不属于我的研究范围……’”钱先生的文字总是这样诙谐,但入木三分,“支那学” 者的学问贵在专门虽然是种夸张,但是很浅显的说明了“专才”的弊病.就我们文科的学习来说,中国本来就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其实也很难以将其分开,比如我们讲文学作品的时候,必定要讲到历史,必定要联系到美学哲学.刻意地强调“专门”追求“专才”必定会导致知识的缺失.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遗训,在钱穆看来“仍是一种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①而我们现在所要研究和思考的是怎样去培养“通才”,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大学特别是文科教学,开始有意识地整合人文知识,比如最有代表性的北京大学,就开设了“元培计划班”,同学进校后,不放在中文系,历史系或哲学系,而是单独建制,然后请文史哲各系的老师给他们上课.但是这种计划班的效果如何呢?似乎不是太好,会造成学生每一样都懂,每一样都没学好的尴尬境地.看来太专不行,太泛了也不行,这“通才”问题也许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研究的.
钱穆在其《论语新解》中又说:“可见一切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帐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不可不深思.”也许这是钱氏对“君子不器”的更深入的解读,其实诚如钱氏所说,我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学习,浩瀚的题海就是“力求”将我们训练成机械或者如登记上帐簿.君子不器,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也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是一种器具.这真的不可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