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高二生物会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4/29 10:10:20
老师,明天会考给我找些知识点能过
解题思路: 必修二 1、减数分裂的概念(B)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B)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3、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B) (1)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2)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体八个时期的变化22211121,染色单体在第一次分裂间期已出现;请注意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前期或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
解题过程:
必修1
1、(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活细胞的发现者是列文虎克;
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
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B)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元素组成:C、H、O、N,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 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结构通式 : H
           |
         R—C—COOH
           |
           NH2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生成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水的个数 ╳ 18
功能: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如构成细胞膜蛋白质。
2、催化作用,如部分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2、(A)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元素组成:C、H、O、N、P
5种元素构成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核苷酸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只由C、H、O、N、P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种类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核糖组成)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3、(B)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糖是细胞里的主要能源物质
b、元素组成: C、H、O组成 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种类:
①单糖:(六碳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半乳糖 (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五大能源:①重要能源:葡萄糖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④主要(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 ⑤根本能源:阳光
4、(A)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元素组成: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5、(B)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A、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及其作用
1、大量元素: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
3、C是最基本的元素
4、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H、O、N。
缺钙动物会发生抽搐、佝偻病等
Mg是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Fe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B、所有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
6、(A)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A、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自由水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 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B、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无机盐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无机盐的作用: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b、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c、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7、(B)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8、(A)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
(2)膜结构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B、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是这个细胞仍然是真核细胞)在生命的起源的过程中,膜的出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举例:白细胞吞噬病原体,胞吞胞吐。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主要通过主动运输体现。
9、(A)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A)
1、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 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 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 粒上有色 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4、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5、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 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 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10、(A)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仁和染色质
B、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11、(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环状,如果有细胞壁他的成分是肽聚糖而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共同点是:它们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原核细胞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是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 细胞膜与真核相似。
12、(A)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具有严整的结构,完整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
13、(B)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û
û
水,CO2,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ü
û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ü
ü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内吞和内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4、(B)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磷脂双分子层和膜上的载体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15、(A)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16、(B)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 PH值 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没有变
17、(A)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元素组成:ATP 由C 、H、O、N、P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 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DP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18、(B)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这个过程储存能量 这个过程释放能量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ADP + Pi + 能量(1molATP水解释放30.54KJ能量)
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19、(A)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5、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B)光合作用的过程(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水 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方程式:CO2 + H2180 ——→ (CH2O) + 18O2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 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分布图:
色素提取实验:丙酮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 H2O—→2[H] + 1/2 O2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4、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5、意义: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
6、总结
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区别
条件
需要叶绿素、光、酶
不需要叶绿素和光,需要多种酶
场所
叶绿体内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中
物质变化
(1水的光解
2H2O 4[H]+O2
(2)ATP的形成
ADP+Pi+能量 ATP
(1)CO2固定
CO2+C5 2C3
(2) C3的还原
2C3 (C H2O)+ C5
能量变化
叶绿素把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
(C 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实质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21、(C)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C0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22、(B)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1、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 2、控制温度的高低
3、适当的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3、(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异同
1、有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植物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
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2、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中)
3、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中)
2、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细胞质)或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进行部位
第一步在细胞质中,然后在线粒体
始终在细胞质中
是否需O2
需氧
不需氧
最终产物
CO2+H2O
不彻底氧化物酒精或乳酸
可利用能
1255KJ
61.08KJ
联系
把C6H12O6----2丙酮酸这一步相同,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24、(B)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25、(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
26、(A)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丝出现,叫做无丝分裂。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
特点: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
27、(B)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及比较
1、过程特点: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 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 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
前期
相同点
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不同点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中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
末期
不同点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点
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28、(B)细胞有丝分裂主要特征、意义
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9、(B)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1、有丝分裂:绝大多数生物体细胞的分裂、受精卵的分裂。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3、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例:蛙的红细胞分裂
30、(A)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实例
特点: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
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化的实例:如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受精卵发育成蝌蚪,再发育成青蛙;骨髓造血;皮肤再生等都包涵着细胞的分化。
31、(B)细胞分化的过程和原因
细胞分化过程: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细胞又逐渐向不同个方向变化
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原因:基因控制的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2、(B)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动物克隆(多莉的诞生)
33、(A)细胞衰老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3)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4)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5)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6)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4、(A)细胞凋亡的含义
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35、(B)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 该“死”的细胞不死,不该“死”的细胞却死了,也就是说无论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
细胞凋亡不足:肿瘤,自身免疫病,
细胞凋亡过度: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
不足与过度并存: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凋亡是一个程序化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干预而治疗疾病
36、(B)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2、癌细胞形成的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3、原癌基因的激活,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4、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
5、恶性肿瘤的防治:远离致癌因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7、(C)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是还原糖
2、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
38、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 实验原理:(B)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染成深色
2、材料用具:洋葱(可以用蒜、葱、蚕豆代替)。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剪刀,镊子。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酒精的体积分数为95%的溶液,龙胆紫(的质量分数为0.01g/mL的或0.02g/mL的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3、步骤(A) a解离: b漂洗: c染色: d制片:
4.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
(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它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仔细观察,找到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和间期的细胞。
3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B):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蔗糖的质量浓度为0.3g/mL的溶液,清水。
方法步:(A) 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40、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B):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方法步骤:(1)取3支试管,编号后各加入淀粉溶液2毫升。
(2)将第l、2号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第3号试管放入冰水中冷却
(3)5分钟后,向第l号试管中加人煮沸5一15分钟的稀释唾液l毫升;向第2、3号试管加稀释唾液各l毫升。摇匀,
(4)2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碘化钾-碘溶液2滴,混匀,比较各管溶液的颜色。判断淀粉被唾液酶水解的程度,并说明温度对唾液酶活性的影响。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酶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PH值,过酸或过碱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2、 实验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值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3、比色板在某一范围不呈兰色,但是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兰色
说明酶的作用有一个最适PH值。
考试可能要考到的问题
(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 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淀粉已完全水解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值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4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原理(B):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丙酮(酒精)等。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材料用具(A)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片);干燥的定性滤纸,烧杯(100mL),研钵,小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小试管,培养皿盖,药勺,量筒(10mL),天平;丙酮,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
方法步骤(A)(1)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
(2)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1)制备滤纸条(2)画滤液细线(3)分离色素
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4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B)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间性厌氧菌 用具:锥形瓶、葡萄糖、橡皮球、NaOH、石灰水
2、步骤(A):(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置(2)检测co2的产生(3)检测酒精的产生(4)实验结果的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最终答案:必修3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A)生长素的发现:向性实验,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注意: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A)生长素的产生(嫩叶、发育着的种子);分布(广泛);运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B)生理作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a生长素的二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b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活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4、 生长素的功能应用(B)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③防止落花落果5、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A)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脱落酸:压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6、 反射和反射弧(B)反射:在中枢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7、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A)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传递神经冲动8、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突触的结构特点(A)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A)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11、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B) 大 脑 -------最高级中枢 人脑 小 脑--------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平衡 脑 干---------维持呼吸等 感 知 控 制人脑的高 语 言---听、说、读、写的控制是位于大脑皮层不同位置级功能 学 习 ---积累经验 记 忆---经验的储存和再现 思 维12、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A) 位于大脑皮层的S区----如果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位于大脑皮层的 V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13、动物激素的调节(A)(1)体液调节概念:象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体液调节 (2)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导致的症状注意: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时,宜口服14、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A)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流多细胞生物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15、内环境(B)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浆 淋巴16、稳态的调节机制(B)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 NaHCO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17、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B)当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18、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9、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A)(1)血糖调节胰岛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过少:糖尿病胰高血糖素加速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 (2)水盐的调节人每天吃进去的水和盐和排出的水和盐是相等的体内水少时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体温的调节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20、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B)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介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系统:是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一样,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长期适应外界环境而形成的。它主要是指形成特异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免疫活性介质(免疫效应分子)。2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发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细胞免疫: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称为效应T细胞。22、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A)艾滋病(AIDS)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HIV病毒存在部位:精液、阴道分泌物、血液、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等。23、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A)艾滋病的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症状: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 、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24、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从1981年美国发现第一个患者后,2003年低全球已经有60000000多患者,被称为世纪瘟疫预防:1、不吸毒2、洁身自好,不性滥交3、不与爱滋病人公用文身、剃须刀等器具25、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概念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本特征: 1、种群的密度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三种: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4、种群的性别比例26、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7、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J”型曲线(B)“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8 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29、群落的结构特征(A)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0、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B)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A)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A)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结构上: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33、生态系统的结构(B)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一种联系。(举例:草——鼠——蛇——鹰)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举例:对于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来说,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草到鼠到蛇到鹰,而不能倒过来流动,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B)(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3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元素,都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特点: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因为把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等),经过燃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气中来,使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特点: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36、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 文本框: 光合作用文本框: 呼吸作用文本框: 呼吸作用文本框: 分解者分解 因为把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等),经过燃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气中来,使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3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38、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A)(1)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3)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3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注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40、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B)影响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酸雨、温室效应等。措施 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4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4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⑴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候变暖 ⑵人工固氮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天然固氮总量⑶臭氧层和紫外辐射 ⑷酸雨问题  ⑸荒漠化  ⑹水资源短缺  ⑺海洋污染 ⑻生物多样性锐减及其危害4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措施:⑴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最有效的措施。 ⑵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⑶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 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4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B)原理:生长素对器官建成的作用最明显的是表现在促进根原基形成及生长上。吲哚丁酸(IBA)在生长素中促进生根的效果最好,在应用方面发现IBA(吲哚丁酸)与萘乙酸(NAA)比吲哚乙酸(IAA)稳定,效果更好。实验方法:对照法结果分析: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45、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B)制定计划:在小组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方案,方法步骤应当具体,并且是可以操作的,确定小组同学的分工。向老师汇报本小组的研究计划,以求老师的指导实验方法:通过显微镜,估算出10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在此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下7天的值。结果分析:将结果有关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所作的假设46、制作生态瓶(B)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三可能的。要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有条件的,也可能三短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材料:蚯蚓8-10条 蜗牛5-7个 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球和仙人掌 玻璃板 粘胶足量 沙土8-10千克 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千克,自来水足量步骤:⑴制作100*70*50的标准玻璃生态缸框架⑵将花土和沙土一边高一边低的放在缸的底部⑶将各种生物合理的放在缸里⑷封上生态缸盖。把它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是要避免阳光的直射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写出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