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从1,2单元的课文中选去一篇写400字的赏析文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04:16:26
从1,2单元的课文中选去一篇写400字的赏析文字
,
《化石吟》赏析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直是难能可贵啊!
秋天的赏析
在近20年中国涌现的女诗人中,杜涯是我最欣赏的一个.杜涯的诗歌如同她的性格,平和、文静,与你保持距离但关系融洽.如果梳理她喜欢的词汇,我们可以发现,春天、秋天、风、桃花、树、树林、泪水、月光、爱情、花、村庄、水……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这些意象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母题:对自然的依恋和时光流逝引起的痛感.《秋天》也不例外.
《秋天》的语言极度优美,每一节都是一幅生动凄丽的画面;但又不止于优美,诗行间容纳了多少的哀伤与追忆.一个人在城市里回忆过去,本来,“悬铃木落花一样飘飞”是具有美感的,但在忧伤的“我”的眼中,“这座城市看起来像个破败的花园”.
秋天,有人在卖菊花.新采撷的菊花在街头一车车地被人买走,“我”的心也随之恍惚起来,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记忆中最美丽的部分.“我”怀念的是一个树林.这个树林,必定发生过刻骨铭心的事情.那是在春天,栗树开花的时节,微风轻拂,艳阳高照,一切是那么地醉人.而逝去的终归逝去了,对于往事,“我”只能无言:——“每次我回转身都看到了那片树林/我总是看着它,我总是喊不出声,仿佛我的爱情”.“仿佛我的爱情”看似随意的“累赘”,实际上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不经意间为诗歌定了调,并告知人们“我”的忧伤的原因——既是为爱情,也是为时光的流逝.
最后一节是最令人伤感的,一个失去爱情(或者美好时光)的人,追赶着象征青春的菊花,却无能为力,“看着爱情走远”.这无疑是一首优异的诗篇,无论语言、意象还是情境以及内涵,都十分到位.《秋天》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结果等因素样样不缺,在阅读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它们串连起来,就是流动的影像.时常听到褒古诗而贬新诗的声音,理由是新诗语言粗糙,不讲意境等等,我很想请持这些观念的人读读《秋天》这样的作品,我坚信它不比人们所喜欢的很多古诗逊色.
在我读到的对杜涯诗歌评价的文章中,著名学者林贤治的表达颇有意思,在发表于2006年某一期《西湖》杂志的《新诗:喧闹而空寂的九十年代》一文中,林贤治对杜涯的诗歌风格进行了总结:“杜涯的诗别具一格,抒情性很强……她常常重复,集中地写同一事物,像空洞的风,像杨树、栗树和梨树,看得出来,她惟以抒写为满足.在形式上,她也不刻意追求变化,显得相当呆板,然而这正是一个诗人执着于自身情感质地的表现.”林贤治同时认为,“不能说杜涯的诗内涵如何丰富,应当承认,社会内容仍然是单薄的.她的诗大多摄取自然意象,很少涉及人事,尤其是村庄里的穷人,所以还不是那种自觉的穷人的歌手.但是,诗中的那份忧伤、惊悚、亡逝的痛感,虽然有着古诗十九首的传统意味,然而到底属于她和她所熟悉的穷人的世界.”
上面两段话,内有赞有弹,但终归还是回归到“赞”字上面.赞的时候,甚至把那些“相当呆板”的诗句和重复的诗意也看成“是一个诗人执着于自身情感质地的表现”,可见评价之高.而“弹”的部分,却不是很能服人.一种被反复使用而“显得相当呆板”的形式,与“一个诗人执着于自身情感质地”是否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一首好诗是不是必须出现“社会内容”,写与乡村有关的诗是不是必须涉及“穷人”,要成为“穷人的歌手”?对此我持保留态度.人的情感复杂多变,诗歌也有很多种,有的好诗,其文本有一种自足性,我们不能要求所有风格和内容的诗歌都要“关心人民疾苦”.诗歌的好与坏,不是看内容,而是看诗人是否在某一种风格上达到了令人惊讶的高度.在我看来,作为诗人,李商隐的伟大程度并不比杜甫稍低.杜涯在她的这一种风格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而她是优秀的.
从行文看来,林贤治对自己的论点也是犹疑不定的,他对杜涯的评价形成了一条起伏不定的线条,在遗憾于她没有充当“穷人的歌手”之后,马上又给予了更高的评价.认为杜涯的《挽歌》具有哲学的深度,是中国的诗歌所缺乏的.然而令人纳闷的是,林贤治一方面在盛赞杜涯,并肯定了部分诗人的写作之后,却说:“我们只有喧闹的诗歌,实质上只是一些嘈杂的声音,而不见完整的诗人形象.诗大于诗人.”最终甚至得出了“九十年代的中国诗坛是一座空山”的结论,这多少有写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