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急求一篇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论文,要求1500字以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28 02:36:13
急求一篇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论文,要求1500字以上,
大学论文不用涉及太深奥
①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所作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③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④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⑤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⑥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使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变成强大的人才资源.⑦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确立正确成才目标,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5、三次科技革命是如何使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三级跳的?(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请从教材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
(1)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社会财富;(2)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跃进了电气化时代,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的经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3)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劳动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使劳动对象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论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对新形势的挑战,1995年5月,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9年来的实践表明,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势在必然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抉择.
第一,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快慢、综合国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近代以来,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各强国兴盛的重要原因.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支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力队伍.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提出,“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将加速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还很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我们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严峻任务,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在一个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邓小平同志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与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江泽民同志90年代关于发展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我党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思想,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1988年,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当代科技领域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事实,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还明确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他在1991年就指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宣布: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就辉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于历史上有人曾经提出过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在尚未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中国还不具备依靠科技和教育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历史前提,“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科教兴国又是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我们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实施这一战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没有先例可循,对于西方国家的经验做法,只能有选择地借鉴.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首先采取措施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第一,从组织领导入手,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教育的领导及其同经济发展的协调.截至2003年底,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了14次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第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明确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努力从体制、机制、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通过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技和教育体制.第四,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科技教育发展的机制.第五,在继续实施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的同时,启动了973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教育计划,直接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学知识生产数量增长迅速.载人航天飞船、基因组研究等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表明我国在当今若干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某些重点和关键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1991年到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加到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基础教育快速发展,2000年,在大部分地区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8年左右.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总体规模扩大、结构改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00年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相比,我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增加了3.4倍.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教育的发展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知识贡献.高等学校科研实力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2002年高等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7%以上,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0%以上.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总量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任重道远
我国的科技和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国家安全,必须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第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和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无从实现.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从全国范围看,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工作还很不平衡.在一些地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而没有落到实处.关键问题仍然在于如何认识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有的同志认为,发展教育是软任务,百年树人,远水不解近渴.近代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教育既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深厚基础,是持久起作用的因素,又可以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成为强国的直接原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是一个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重要因素.还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也要市场化、产业化.必须看到,教育首先是崇高的公益性事业.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发展教育事业,向全体公民提供教育服务,是国家的崇高职责.教育单位可以办产业,教育的一部分也可以按产业来办,但是教育不能产业化.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有其不同于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不能用办企业的方式来办学校.教育产业化的主张,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性质和宗旨.以教育产业化为由试图减轻政府部门办教育的责任,减少对教育的投入,或者把教育产业化当成以教牟利的借口,是对人民、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教育的发展要靠国家强有力的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和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坚持教育是崇高的公益性事业的观点,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人民办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科教兴国和国兴科教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内在地包含着国兴科教的要求和举措.国兴科教,关键是人才和投入.要在加快科技与教育改革步伐的同时,大力增加对科教的投入,使我国的科技和教育具备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各方的行为,引导重大战略方向;各级政府要制定实施正确的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划,要对科技和教育进行基本投资,激励和支持全社会参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正确处理科技和教育的关系.科技和教育是相互支持的.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为科技进步培养必需的人才,科技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知识.科技和教育比翼齐飞,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正确处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牢牢把握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同时发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正确处理经济和科技教育的关系,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取决于由教育和科技决定的劳动者素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由经济发展提供的资金和物质力量的支持.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必须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
正确处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的两大战略抉择,二者是不可分离的.科教兴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促使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坚实基础.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离不开科技进步;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控制人口与防治灾害,都必须依靠现代科技.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第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全局,精心规划,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加大能够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满足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必须加快建立有利于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幅度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必须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机制,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机制及人才汇集机制,创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
第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培养,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扩大教育规模,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统筹城乡教育,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提高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的水平,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必须加强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尽管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奋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党面对世界范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着眼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邓小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他多次强调,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根据邓小平的这个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明确把发展科技教育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一九九五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站在跨世纪发展的高度,着眼于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和意义,作出了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部署.
当前,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已经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科技工作必须自觉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要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还可以组建科技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基础性研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前沿,集中力量攻克难关,重点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规范有效的多渠道投入体制,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在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一九九八年二月四日,江泽民同志在对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根据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力量,迅速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以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以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的知识传播系统、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系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尽快建立起一整套人才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的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要重视从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中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能手.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尊师重教.要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和技术培训,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用科学战胜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反对各种伪科学活动,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的新风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我国人口基数大,今后十五年还将增加近两亿人口,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够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