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06:09:53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RTRTRTRTRTRTRTRT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