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要短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02:56:10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要短点的
要5个 字数不能超过50字
好的我加300分
直捣黄龙:岳飞向周同学习武艺,周同死后,每月都要为周同扫墓.他的父亲勉励他说:“如有机会为国效力,也应该这样!”宣和四年,岳飞应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卒渐渐跃升为领袖.岳飞对待部下很宽厚:士卒生病了,他亲自给熬药,战死了负责养活家小,把朝廷给自己的犒赏一律分给士卒.每有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将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动,所以部队突然遇到敌人,也不惊慌.但他的军纪却很严:一次一个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条麻绳绑马鞍子,马上被军法处死了.有时部队在路上过夜,老百姓开门要收留他们,没有人敢进去.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纸上谈兵: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进,两年后,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进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一败涂地: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二卵弃干城:战国时期,子思向卫君举荐苟变为将.卫君也晓得苟变是个将才,但因为他在一次征赋时曾经吃过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没有任用他.子思说用人应该“用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吃过别人的两个鸡蛋而放弃大将之才
草船借箭:周瑜见诸葛亮有才干,总想找机会除掉他.一天,周瑜以公务为由,要诸葛亮10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答应了,还说只要3天时间.周瑜很高兴,和诸葛亮立了军令状.诸葛亮悄悄找来鲁肃,说:“请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盖起来,在船的两边扎上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到了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和鲁肃坐着这二十条船来到江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人面对面都看不清.船靠近了北岸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叫船上士兵擂鼓呐喊.曹操摸不清虚实,不敢出兵,调集了一万多士兵朝江里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把二十条船掉个头,继续擂鼓呐喊.天快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当了.鲁肃很佩服诸葛亮,说:“先生怎么知道今天有大雾呢?”诸葛亮曰:“作将军的怎么能不知道天文、地理和阴阳呢?三天前我已经算到今日有大雾了.” 就这样诸葛亮完成了造箭任务.
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