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故事急 急······ 快 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20:32:14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故事
急 急······
快 快~~~~~~~~~~~~~~~~~~~~~~~~~~~~~~~~~~~~~
`````````````````````````````~~~~~~~~~~~~谢谢
1,雄才大略的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亲率大军进攻大夏
  始光三年(公元426年),拓跋焘不顾大臣长孙嵩等人的一再阻挠,毅然采纳汉人大臣崔浩的意见,亲率大军进攻大夏,后因大夏都城统万城坚难下,掳其人口、牲畜而还.次年,拓跋焘再率大军攻夏.鉴于统万城坚难攻,拓跋焘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亲率轻骑诱敌,然后经过激战大破夏军,攻克统万,基本平定大夏.神麔二年(公元429年),拓跋焘再次力排众议,采用崔浩提出的以轻骑奔袭柔然的战略方案,率大军进攻柔然.当年五月,拓跋焘军至漠南,舍弃辎重,亲率骑兵渡大漠突袭柔然.柔然为游牧民族,本以行动快速飘忽著称,但因魏军的突然袭击,竟然未及抵抗和转移,被魏军消灭殆尽,仅其可汗率族党逃掉.拔跋焘经此次战役,基本解除了柔然的威胁.
  2,刘裕摆却月阵
  晋安帝复位后,刘裕掌握了东晋大权.刘裕本来是个出身贫苦的小军官,在士族中没有什么地位.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发动北伐.
  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先出兵包围了南燕(十六国之一)的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主慕容超着急了,向后秦讨救兵.
  当时,后秦在北方是个比较大的国家.后秦国主姚兴派使者到晋军大营去见刘裕,说:“燕国和我们秦国是友好邻国.我们已派出十万大军驻扎在洛阳.你们一定要逼燕国,我们不会坐视不救.”
  刘裕听了使者这番威胁的话,冷笑一声说:“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打算灭掉燕国之后,休整三年再来消灭你们.现在既然你们愿意送上门来,那就来吧!”
  使者走了以后,有人对刘裕说:“您这样回答他,只怕激怒了姚兴.如果秦兵真的来攻,我们怎么对付?”
  刘裕泰然说:“你就不懂得这个理儿.俗话说:‘兵贵神速’,他们如果真的要出兵,就会偷偷出兵,何必先派人来通知呢?这完全是姚兴虚张声势,吓唬我们.我看自己也顾不过来,哪有什么能力救人呢.”
  不出刘裕所料,那时候后秦正跟另一个小国夏国互相攻打,还打了败仗,更谈不上出兵救南燕.没有多久,刘裕就把南燕消灭了.
  过了几年,刘裕平定了南方的割据力量,再一次北伐,进攻后秦.他派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带领步兵,从淮河一带出兵向洛阳方向进攻,自己亲自率领水军沿着黄河进军.
  那时候,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开始强大起来,它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北岸.北魏在北岸集结了十万大军,威胁晋军.刘裕的水军沿着黄河前进,有时风猛水急,晋军的船只被水冲到北岸,就受到魏兵的攻击.
  刘裕派水军上北岸去打魏军,魏兵就逃,等晋军回到船上,他们又在北岸骚扰,弄得晋军来回奔跑,没法顺利进兵.
  刘裕派了一个将军带了七百兵士、一百辆兵车登上北岸,沿岸摆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两翼紧紧靠着河岸,中间鼓出,当中的一辆兵车上竖了一根白羽毛.因为这种布阵形状像个月钩,所以名叫“却月阵”.
  魏兵远远观察着晋军的布阵,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敢动.
  一会儿,只见晋军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两侧就涌出了二千名兵士,带着一百张大弓,奔向兵车.
  魏兵看看这个阵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集中三万骑兵向河岸猛攻晋阵.晋阵上一百辆兵车上的弓箭齐发,仍旧挡不住魏兵.
  没料到晋军在却月阵后面,另外布置好一千多支长矛,装在大弓上.这种长矛约有三四尺长,矛头特别锋利.魏兵正向晋军猛攻的时候,晋军兵士们就用大铁锤敲动大弓,那长矛往魏军飞去,每支长矛就能射杀魏兵三四个,三万名魏兵一下子就被射死了好几千.其他魏兵不知道晋军阵后还有多少这种武器,吓得抱头乱窜,全线崩溃.晋军又乘胜追击,杀死了大批魏兵.
  刘裕打退魏军,打通了沿黄河西进的道路,顺利西进.那时候,王镇恶和檀道济带领的步兵,已经攻下洛阳,在潼关和刘裕水军会师.接着刘裕派王镇恶攻下长安,灭了后秦.
  刘裕灭了后秦,把他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和王镇恶留在长安,自己带兵回南方.
  过了几年,晋安帝死去,刘裕认为时机成熟,就派人劝说刚刚即位的晋恭帝让位.公元420年,刘裕即位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这就是宋武帝.东晋王朝在南方统治了一百零四年,到这时候灭亡了.
  3,檀道济唱筹量沙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是姓,焘音dào)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
  这时候,檀道济骄傲起来,防备也有点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用两支轻骑兵向檀道济的宋军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辎重粮草,放了把火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
  宋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
  这个消息马上被魏兵的探子听到了,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
  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
  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
  檀道济在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却引起了宋朝统治者的猜疑.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有什么三长两短,留了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根.”
  他们就用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硬说檀道济收罗坏人,企图谋反,把檀道济逮捕起来,要办他死罪.
  檀道济在他被捕的时候,气得瞪圆了眼,愤怒的目光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朝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一死,南方就没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头城上了望远处,很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胡骑横行到这个地步.”
  4,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