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帮忙概括一下从论语中可以反映出的孔子的理想生活的内容,500-1000字左右.感激不尽~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6 09:37:25
请帮忙概括一下从论语中可以反映出的孔子的理想生活的内容,500-1000字左右.感激不尽~
孔子的理想
  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爱默生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十五志于学.三十岁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他一生中,弟子三千,德才兼备者七十二人.五十一岁入仕,官至大司寇,摄相事.五十五岁时,带学生游学列国十四年.晚年会到家乡教学著述,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序《周易》.孔子涉足的每一领域,都有空前绝后的建树.如《周易》,之前是一部占卜书,经孔子增编《十翼》,便成了一部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哲学著作.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其言论思想搜集编撰成一部语录体的著作《论语》,开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奔波忙碌,他追求的是什么?他有一个终极目标,有一个理想吗?有.有理想.孔子当然有自己的理想.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呢?
  这方面著述颇多.有人站在赞美的角度去说,有人站在批判的角度去说,但往往是先入为主,带着一己之私见去评说孔子,挂一漏万,失之偏颇.
  孔子从未明确地宣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但我们从《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条中,可清晰地看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条语录作为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国人熟知.限于篇幅,这里不抄录原文.如怀疑笔者理解有误,朋友们可去查考原文.这条语录的大意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由于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你们不要因此而在我面前感到拘束.你们平时老说‘没有人任用我呀’,如果于有人任用你们,你们将怎么办呢?”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拥有一千辆兵车这样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入侵,国内又碰上灾荒,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可以使人人士气高涨,而且懂得道理.”孔子对他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有回答:“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由我来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可使人人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只有等贤人君子来推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我不敢说有什么本事,但我愿意学习.国君有祭祀的事情或同诸侯盟会,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司仪.”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皙弹琴的节奏慢下来,接着“铿”地一声停止了弹奏,放下琴,站起来说:“我的志向和三位所讲的不同.”孔子说:“没关系,也就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莫春时节,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位朋友,带上六七个小孩,在沂河里洗洗澡,在祭天求雨的土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
  后面还有孔子对几个学生发言的评论,从略.
  简析这段话,我们发现,孔子对子路的“率尔而对”,微微一笑,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未作评论.而到曾皙发言时,文章却大力铺陈,不仅有语言描写,还有动作行为和场景的描写,更有孔子神态的描写.这样的文笔,在精炼简约的《论语》行文中是不多见的.这样写的目的,意在突出和强调孔子和曾皙的问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无论是子路的轻率自负,还是冉有公西华的恭谦持重,他们对自己的理想说得都非常具体.而曾皙的回答,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画面,一个生活小场景,却获得了孔子的认同.这不仅让我们联想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风格和手法.作者给出的仅是一个符号,一把开门的钥匙,一条通往幽处的曲径,从而使文章的内涵丰富,外延扩大.具备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解性.
  从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生活画面,我们可以读出冠者(成人)和童子(小孩)内心的宁静平和,从容不迫.他们正享受着生活的欢愉和幸福.在这里,既看不到饥馑灾荒,也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倾轧,更没有面对自然的“战天斗地”.人们完全放松了自己的身心.生活是一片祥和融洽.孔子神往的理想生活,难道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吗?无论是古人的世界大同,还是今人的共产主义,无论是东方人的和谐社会,还是西方人的自由民主,大家的追求殊途而同归,不正是这一终极目标吗?
  孔子的理想,代表了全人类的理想.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难的?约几个大人,带几个小孩,到大河里洗洗澡,站高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儿回家.谁都能做到啊.是的,谁都能做到,甚至你可以多次重复去做.但你却无处去寻觅那种内心的淡定和从容,那种生活赋予的愉悦和温馨.事实上,时至今日,即使这样简单的场景也已不可能复制和再现.第一,你已不可能找到几个心无挂碍的大人和小孩.生存、生活的压力和竞争,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奋斗和抗争.第二,你已找不到一条干净的河流,吹不到一丝清新的和风.现代科技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已把人类的生存环境弄得破烂不堪.第三,强势者造成的社会不公,破坏了人们内心的宁静.心灵作为幸福的诞生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要领略曾子所描绘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想.
  从孔子和曾子谈话到现在已过去了二千五百多年,我们曾有几次接近过孔子的理想,但那些盛世也就是几十年、一百多年的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只是几个辉煌的片段.人们还生活在无尽的苦难之中.今天,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似乎可以进入孔子的理想社会了.然而,事实上,我们离孔子的理想社会却更加遥远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在下降.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谁都不敢大胆地说:我无忧无虑,我心满意足.
  所以,孔子的理想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实现,却并不简单.它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要做好定位.即:人始终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不能高出自然,主宰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人从自然那里获取生存的物质保障的同时,还需小心地审视自己,是否破坏了自然.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所谓的幸福根本就无从谈起.而现代科技的许多领域,特别是生物工程学已远远越位.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科学已紧紧地关上了我们进入理想之国大门.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不仅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部的和谐,更要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内部并不和谐.和谐一词已被网友赋予讽刺意义.制度残缺,官场腐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民心失衡,怨声四起.造成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更不和谐.几十万伊拉克平民,四千多美国青年,毫无意义地死在伊拉克战场;9.11事件让几千平民无辜丧生,而这仅仅是穆斯林的第一次大报复.倭寇抓我渔民,扣我船长,虽被迫放回,但钓岛问题还摆在那儿,不知争端何时再起.公义不存,欺大讹小,世界永无宁日.美国总统去戴维营休假,还常常被烦心的事打断,更何况穷弱国家的平民百姓,谁还有心思约上朋友,带上孩子,洗洗澡,吹吹风,唱着歌儿回家?即使这么做了,也不能获得那份宁静和快乐.
  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人应该有道德,有良知,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人在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的同时,应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生活,对社会,对他人的索求,必须合理而不过分;自己的追求和欲望更应恰如其分.这一点,儒家的修身学说值得推崇.但当全世界都在认真学习、细心领会儒家思想的时候,儒学已被许多中国人抛弃了.就连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孔子,许多中国人想骂就把这个糟老头拖过来大骂一通.修身一事只是个传说.古人追求的那种宁静淡泊的心境,今人是永远不会有了.我们的内心还会和谐吗?
  实现孔子的理想,必须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人与人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个人有一种平和健康的内心世界.但我们现在所缺少的正是这些.因此,孔子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少,在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孔子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说孔子的理想不好.那种简朴的单纯的幸福感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真心的付出自己的辛劳和智慧,我们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曾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吾欣然和曰:“吾与子也!”吾亦怅然而问世人:“子与子乎?”
  博施于民:孔子的人生理想
  贾 陆 英
  在春秋末期的乱世之中,许多有才华的人选择了消极避世,而孔子却怀抱着热心救世的理想,风尘仆仆,奔走呼号.那些隐士们就向孔子泼冷水,讥讽他不识时务,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知其不可而为之”,恰恰道出了孔子的执着和坚忍不拔.
  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他认为,能够修养自己,并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使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不仅仅是仁道,而且是更高境界的圣德,就是尧、舜那样的圣人也难以完全做到.
  在《论语》的“颜渊”和“尧曰”两篇中,孔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四件大事.一是民生问题,要粮食充足.二是国防问题,要军备充足.三是教育问题,要重视丧祭之礼,以此对民众进行教化,使民德归厚.四是民心问题,要取信于民,这是立国之本,是最重要的一条.
  孔子认为,要取信于民,就必须实行德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说,为政者实施领导,要靠品德高尚,有了这样的高风亮节,就有了号召力、凝聚力,好像天上的北极星,满天的星斗都会围着它转动.什么是为政者的“仁德”呢?在“阳货”和“尧曰”两篇中,孔子讲了六个字:“恭”(敬业)、“宽”(容人)、“信”(守信)、“敏”(勤敏)、“惠”(恩惠)、“公”(公正).这六个字,对于当今时代的领导者来说,也是字字重千钧.孔子还提出了“尊五美,屏四恶”的具体要求.他所尊崇的五种美德,一是“惠而不费”,给民众以他们想要得到的利益;二是“劳而不怨”,从民众的实际和意愿出发去让他们劳动;三是“欲而不贪”,想要成为有仁德的人就不要贪图名利;四是“泰而不骄”,对待民众既要安泰矜持又不骄傲怠慢;五是“威而不猛”,庄重严肃使人有敬畏之心却不蛮横凶暴.他所摒弃的四种恶政,一是不事先教育就去杀戮犯错误的人,二是不事先告诫就硬要成果,三是自己玩忽职守却要下属达到很高的要求,四是需要给与下属的好处过于吝啬.
  “尧曰”篇引用尧传位给舜时讲的话,表达了孔子的政治理念,这就是“允执其中”.孔学里的“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哲学范畴的“度”,二是伦理范畴的“品德”,三是政治范畴的“公平”.“允执其中”,就是指为政者要坚信不疑地把握住公平的原则,孔子把它具体化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其两端”,就是要全面地看事物,既看到“过”的一面,又看到“不及”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到不偏不倚.“用其中于民”,就是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道,坚守住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才能处理好民众的事情.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语”、“不平则鸣”.所谓“公则说(悦)”,就是说只有公平公正,才会使百姓心悦诚服.
  在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身为一介布衣,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他徒抱大志,唯有感叹而已.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圣人”、“明君”身上.这也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从精英到普通民众的一种普遍的美好愿望.然而事实却告诉人们,这样的愿望是靠不住的.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正确途径,这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胡锦涛同志说:“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治国方略前进,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为文章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学生的观念及方法,因此,我们完全可发把它当作是一篇教学故事或教育随笔来阅读,通过品味师生语言,体察细节描述,研习行文内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孔子作为老师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现结合文章内容稍作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所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侍坐》章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志趣不同,性情各异.子路能力高强,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出言不逊,莽撞冲动,骄狂自大,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听他说话颇有一种“言者释然,闻者陶然”的感觉.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追问下,才发表看法.“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连用五个反问,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达了自己相信学生,赞扬学生的激动而自豪的心情.实际上,孔子这一番肯定和赞扬目的乃在于给谦虚过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想必细心的曾皙会把孔子的激越评价转告两位同学吧,也可以预言,当冉有、公西华得知老师对自己的希望和勉励时,该有多么激动、高兴.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皙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壮志未遂,英雄无路的落魄心态.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也是一种心灵共鸣,志趣相投的评价,想必作为学生的曾皙听过老师的评价之后也会感慨嘘唏吧.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这次师生闲坐聊天,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其实《论语》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样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因势而异,因人不同.子路性情勇敢、卤莽,爽直、刚强,孔子告诉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冉有的行为退缩,谨小慎微,一事当前,处处讲究谦让,自叹不如,孔子鼓励他果决勇敢,大胆前进.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兼容并蓄,鼓励个性.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察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夫分寸地赞扬、鼓励.这从《侍坐》章结尾一段的评点可以看得出来.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孔子的理想与学生的追求肯定不同,但他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们似乎对立的理想追求,这就是孔子的胸怀,这就是孔子的个性教育.再有,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的一个不好的习惯,急躁、冲动、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狂傲无[礼,孔子对子路的莽撞表现一语不发,只意味深长的笑了一下.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个性习惯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四个学生中就他跟随老师的时间最长,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还有曾皙,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谈话时他却在“鼓瑟”,这会不会影响别人呢?当然不会,如果曾皙鼓瑟打扰了孔了和其余三个弟子的谈话的话,那么孔子肯定会制止他这种行为,我们能够想到的是,曾皙喜欢音乐,或许他的演奏是想为师兄师弟们闲坐聊天渲染气氛呢!(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里的乐队伴奏?)他的所作所为超逸洒脱,与众不同.孔子没有制止他,更没有批评他,是不是孔子也默认了他这种爱好和习惯?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
  (三)自主互助,赏识学生.孔子深谙教育之道,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互助教育.子路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我们看到了孔子“哂之”,我们听到了孔子批评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究竟如何看待老师的反映呢?也许他会从老师的细微表情觉察到什么.更有意思的是,与子路的骄狂自负、壮志凌云形成对比的是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师弟的言语态度.冉有说话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公西华则谦逊机智,情真意切.这两个师弟的表现与子路刚好相反,或许从这种实实在在的对比中,从老师意味深长的“哂之”中,子路应该躬身自省,明白些什么吧.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通观《侍坐》全文,我们发现,孔子对学生谈理想,谈志趣,除了对子路“出言不逊”稍有不满之外,基本上都是肯定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有远大理想,高雅志趣而感到欣慰、自豪,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正流行的“赏识教育”,孔子是不是也是在搞“赏识教育”呢?我看是的,《侍坐》章结尾一段体现得非常明显.对子路,孔子充分相信他的雄才大略和超强实力,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连用五个反问句来评价他们的理想,相信他们治国安邦,力堪重任,特别是对公西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得为之大?”这不就是老师骄傲地夸奖学生吗?他认为公西华知书达理,娴于礼乐,完全超出了一般人,他不担当治国重任,更与何人呢?对于曾皙,孔子则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理解.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几乎可以说,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这正是孔子“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啊,感谢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
  《侍坐》章是记人言志的文学作品,更是展示孔子师徒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教育随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挖掘出很多新颖的教育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读作品,想孔子,思学生,反省自己,我们完全可以对比古圣先贤的教育经验而获得很多很多.
  自己综合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