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吾读乐毅报燕王书 其心之诚 其意之切 何尝不仰天而叹 然燕昭王卒 惠王立 何故使骑劫代乐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7 06:30:23
吾读乐毅报燕王书 其心之诚 其意之切 何尝不仰天而叹 然燕昭王卒 惠王立 何故使骑劫代乐毅?
我想了解惠王的心理活动 请各个方面深刻解剖他的心理活动 史记上说与乐毅有隙 田单用反间计宣言乐毅要当齐王 正好给惠王口舌使骑劫代乐毅 但是这些多是表象 木毁于其节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请深刻的分析
燕惠王对乐毅的心理,大概就是那种我知道你没把我放在眼里,不可能像对我父王那样对我,于是我也要告诉你,没有你辅佐我一样可以成事.而且据说惠王做太子时候就和乐毅有隙,想必也是乐毅真没把他当回事.至于说乐毅想当齐王这种水平的谣言,我相信燕惠王是不会真信的,只不过刚好拿它当借口罢了,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往往是人性不能言说的,譬如自卑啊、嫉妒啊种种阴暗的负面情绪.
在《报燕惠王书》这封信中在解释自己为何而去时,乐毅说了这样一句话:“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意思是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良好开端的人不一定有好的结局.
这岂止是一句解释的话,这其实就是一句充满哲理的格言.
很多时候,人们都有着“向左”还是“向右”的选择.如果进行得很顺坦的话,在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时,追求完美的结局是人性的必然.但问题是,当自己的这种看似合情合理的追求不被那些可以左右自己的人们所理解时,矛盾就出现了.尤其是你觉得你所追求的东西正是为那些人们着想时,你是像伍子胥那样不惜断送自己的一切予以坚持到底,还是像乐毅那样以看似回避实则宁可中断自己的某种追求来取得个人新的发展空间呢?或许从坚持真理的角度来看,伍子胥是对的,但要是从圆满的角度看,乐毅应该更明智些.
其实,在当代主流意识中,“善始善终”不仅依然是一种人生境界,还上升到一种社会追求.大到一个社会,中到一段人生,小到一件事情,很少人不把“善始善终”作为一个标杆了.人们在自觉和不自觉间业已将其放大并固定成了一个生活的格式.比如说,在那些传统剧目中,在很多流行的影视中,在很多观众的心目中,太多的人在审视那些经过艺术化的人物和情节时,很可能拂之不去的一个情结便就是应该有一个“大团圆”.而实际上,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观众,这种情结或许正是来自这个叫“善始善终”的东西.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错误.
但事情真的需要这样么?乐毅说:不必!
显然,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乐毅这时的思维是逆向的.
乐毅思维的逆向与他离燕去赵行动的逆向是完全一致的.乐毅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善作者”或者是“善始者”,他开创了征服齐国的局面,也通过这个开创使自己有了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但乐毅觉得这样就足够了.从当时的情况看,如果乐毅回到燕国,燕惠王未必真的就会加害乐毅,但双方也已经不可能构建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了,长此以往,等待他们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杀人或被杀还是冷遇或被冷遇?这两者,都不是乐毅所愿.所以乐毅采取了不告而别的方式回避了一切.
乐毅对回到燕国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的推向是有充分依据的.他提到了伍子胥.
其实乐毅想到的有岂止是一个伍子胥呢?历史上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是太多太多了.
乐毅以离开的方式阻止了与燕惠王有可能发生的冲突,这种冲突对乐毅对燕国都是不利的.
从以后的情况看,双方都理性的接受了现实.燕惠王继续善待乐毅的家人,将他的儿子乐间依然封为昌国君;乐毅则来往于两国之间,充当着赵、燕的调停人.
他们之间保持了那种“交绝不出恶声”的君子姿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势如此,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三十多年后,乐毅的儿子乐间因为反对燕国乘长平之战赵国打败的危机而发起的对赵战争,差不多以乐毅当年同样的方式离开了燕国.
或许,乐间在离燕去赵时,耳边回响的还是乐毅的那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