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初二长城专题讨论研究第一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30 17:36:59
初二长城专题讨论研究第一题
多位作家从政治、历史、文化、建筑等不同角度谈论长城的价值,他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不同点又在哪里?
600之间的、
明天要检查!我不知道怎么写,查不到.
建筑材料与构筑方法
长城的修筑从春秋到明末,持续了两千馀年.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同,也由于各个政权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不同,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于各处地理条件的差异,即使同一时代所修的长城面貌也有不同.
就不同历史时期和筑城技术的发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长城,以版筑夯土为主,北魏时期出现了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砌法、砖砌法、砖石混砌法.
就长城沿线各地的地理条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长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地取材解决.在山地,则开山取石垒墙;在黄土地带,则取土夯筑;在沙漠,则用芦苇或柳条,加以层层铺沙修筑.此外,砌墙所用的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设有专门部门供应.
军事意义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而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北虏事迹》记载:“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余骑到,于花马池北镇边墩起,至石井儿墩止,拆开墙口一十二处,深入固原等地抢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骑到,于花马池北柳扬墩起至青羊墩止,拆开墙口一十六处,深入平凉临巩,直抵陇州,大掠而去.总制右御史邓章调榆林等处官军分布固原要冲,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它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长城的存在,对古人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尤其在近代,中国人更是以长城做为中国的象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