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道德经第一章意思弄不懂!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14:35:39
道德经第一章
意思弄不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白话文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可以说出的道不是绝对的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 .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 “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真理,语言,谬误
老子生活在宁静里.他活得很完全.有很多次他的门徒要他写作,
但是他总是说:可以说出的道不是绝对的道,可以说出的真理马上就变得不真实.
他总是避免谈论他所达到的真理,他总是拒绝应该为后代留下记录的想法.
在九十岁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门徒.他向他们告别,他说:“现在我要到山上去了,到喜马拉雅山去.
我要到那里去准备死.在你活着的时候,跟人们一起生活是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是好的,
但是当一个人接近死亡的时候,进入完全的单独是好的,这样你就可以在你绝对的纯粹和孤独里移向本源,而不被世界所污染.”
门徒们感到非常非常难过,但是他们能怎么办呢?他们跟着他走了好几百里,但是渐渐地,老子把他们都劝回去了.
然后他一个人穿越边境,边境的守卫把他关了起来.那个守卫也是老子的门徒.
守卫说:“除非你写一本书,否则我不会让你过境的.你必须为人类做这件事情——写一本书.
那是你必须还的债,否则我不会让你过去的.”于是老子被他自己的门徒关了三天.
这很美.这充满深情.他被强迫——那就是这本小书,老子的书,《道德经》诞生的过程.他不得不写,
因为门徒不让他过境.他是守卫,他有这个权力,他可以不让他过境,所以老子不得不写下这本书.他在三天之内把它写完了.
因而就有了道德经的第一句话:
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可以说出的道不是绝对的道
这是他必须说的第一件事情:任何能够说出的东西都不可能真实.这是《道德经》的引言.
它只是让你警觉:接下来就要有语言文字了,不要成为语言的牺牲品.
他的真实观点是:
“一旦成了语言文字的东西,总是和背后的真理产生脱节,
人类试图用语言文字去描绘真理,但经常的结果是越走越远.
同一段语言文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而写这段文字的人的本意却不再得到理解.”
学语言的人更容易理解这个观点,有人担心自己的外语不好,担心面试失败,
其实,大多数人要担心的不是外语的问题,而是语言的问题.
即使我们去参加使用中文的面试,我们又有多少信心很好地用中文和考官沟通呢?
即使你的英语发音完美,语法坚实,又有什么外国老板会为你的英语而感动呢?
文字和语言是个载体,如果你是个有思想和卓见的人,如果你所遇见的人也是个有思想和卓见的人,
那么双方都不会在乎文字和语言这个载体,因为你们的沟通超越了载体,
谁又会将装载着宝物的纸盒子扔掉呢?即使要扔,也只会将纸盒子扔去吧.
所以我宁可取得宝物本身,最多另外再买个盒子供宝物使用.
我的这些比喻,并不是鼓励大家放弃载体本身,而是建议大家关注形式后面的本质,本质后面的本质.
接着,老子谈到了世界的本质,即“有”,而世界本质之后的本质,最终的本质,即“无”.
“无”是终极存在的最大概念,而“有”是我们认为的,看到的,想象的存在概念,
“有”被包含在“无”当中,而“无”包容了无数的“有”.
大家都听过“黑洞”这个概念,没有一个天文学家会质疑这个概念,但作为上班族的我们,
怎么来理解这个“黑洞”呢?
黑洞吸纳一切,光也逃不了,
黑洞中隐匿着巨大的引力场,这种引力大到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难逃黑洞的手掌心.
于是射进去的光没有反射回来,我们的眼睛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是黑色一片.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越强,时间越慢,物体的长度也缩小.
假如银河系被一个黑洞所吸引,在被吸收的过程中,银河系会变成一个米粒大小的东西.
但由于银河系里的一切东西包括地球都按相同比例缩小.
所以在地球上的人看来,银河系依旧是浩瀚无边.
地球上的人依旧照常上班学习,跟他们在正常情况下一样.
因为在他们看来,周围的人和物体和他们的大小比例关系不变.
他们浑然不知这一切都发生一个米粒大的世界里.
那么,什么情况下,银河系会被黑洞吸收呢?
恭喜你!其实这早已经发生了,我们一直就生活在一个米粒大小的东西里面.
我们吹嘘和陶醉的人类文明会比这米粒大多少呢?你所拥有的财富比这米粒大多少呢?
相比之下,老子显得很富有.而孔子在他面前,如同米粒一般大小.
再举个例说明一下,“有”即是“无”的道理,
现在相亲大会很流行,甚至一些着急的父母,星期天集聚到公园里,手上拿着牌子,写上自己子女的资料,资料
基本雷同,都是什么“我有小儿/我有小女,月薪15000,国际大公司工作,名牌大学”等等,
这些资料无非是为了告诉对方,我很“有”,
可问题是,这些资料恰恰说明了一点,自己很“无”,而且很怕“无”,所以才把这个看得很大很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