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句子运用中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12:20:28
句子运用中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还有多义词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现代汉语中多义词比单义词的数量大?
第十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一 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
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报)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
(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例(5)主语“内容正确”是从一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则是从两方面说的,不搭配.宜将主语改成“内容是否正确”或“内容正确与否”.
当主语或谓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主谓的配合.下面的句子都有问题:
(7)*一年不见,她的身体,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比先前提高了许多.(刊)
例(7)“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可以说“提高”,“身体”是不能说“提高”的.可将“身体”改为“健康水平”,便两项都照顾到了.当然也可以这样改:
(二)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上不搭配,例如:
(1)*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由违反协
议者负责赔偿.(刊)
例(1)“违反”和“义务”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宜改为“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协议,不履行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
另一种是语法上不搭配.例如:
(4)*经过这一阶段的整顿,见到了成效,初步改变了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
乱.(报)
例(4)动词“改变”要求后面所带的宾语是名词性的,而“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乱”是个主谓词组,不属于名词性词语.应在“……比较混乱”之后加上“的状况”三个字.
当述语或宾语为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述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下面的例句在述宾配合上都犯有顾此失彼的毛病:
(7)*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例(7)作述语的“看到了”不是联合词组,而作宾语的“……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是个联合词组.“看到了……小屋子,……乡亲”,是说得通的;“看到了……乡音,……笑声”,不合情理,声音只能听到,不能看到.这可能是写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了,以致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
(三)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包括定语和状语,是修饰、“打扮”中心语的.我们在本章第七节七小点里曾经指出,“修饰语和中心语配合得好,就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二者搭配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例如:
(1)*在天安门广场,在香港倒计时牌前,庆祝香港回归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
一支动人的历史性歌声.(报)
例(1)“歌声”前用了三个修饰成分――“一支”、“动人的”、“历史性”,其中“一支”和“历史性”就都不能跟“歌声”搭配.再说,“歌声”是比较实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歌声”,这说法也不贴切.例(1)宜改为:
上面所谈的几对句法成分之间搭配不当的毛病,需特别注意.除此之外,有时还需注意主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问题.主语和宾语虽然在语法上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如果谓语动词为“是”、“成为”或“~成”等,主语跟宾语在意义上就会有密切的联系,就需要注意它们的配合.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本章第五节里的“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一小节中谈到了,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15)*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电影节以及下月即将在其它城市上映的五部
日本影片,都是独具日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好作品.(报)
例(15)一紧缩,句子的基本框架是:“……电影节以及……影片都是……好作品”.“影片是好作品”,说得通;“电影节是好作品”,显然不通,这里就没注意主语和宾语在语义上的配合.例(15)可以改为:
二、句法成分残缺
句法成分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句法成分.例如:
*这几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必须明确树立起依靠科
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报)
这个例子中的“树立起”要求后面跟一个名词性宾语,而现在后面所跟的“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是个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原因就在于犯了残缺的毛病,缺少了宾语中心.应在“……新产品”后面加上“的观念”三个字.
残缺有多种类型,下面分别介绍.
(一)残缺主语
这是写作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这多半是滥用介词和使动句式造成的.像下面这种说法在目前的报章杂志上随处可见: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刊)
例(1)逗号前是个介词结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逗号后是的使动句式“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整个句子没有主语.从内容上看,那主语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但由于滥用“在……下”这类介词结构,这使“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也可以让“他的学习成绩”作主语,但由于用了使动句式,“他的学习成绩”也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可以有两种改法:一是将“在”和“下”删去,保留使动句式;一是保留“在……下”的说法,把“使”字去掉.下面再举些类似的病句:
有时,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虽然相同,但也不能随便省略.例如:
(12)*清华有数以千计的人,或者直接聆听过周总理的教诲,或者同周总理亲切座
谈过,或者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受到了周总理细致入微的关怀.
这个复句一共包含五个分句,其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三个分句是分述,最后那个“受到了……”的分句是总说.那个总说的分句主语不能随便省略,省略了就会使句子不通畅,意思也不清楚.按现在的写法,读者可能以为受到周总理细致入微关怀的只是“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的那部分同志.其实,作者的原意并不是这样.宜在“受到”前加上“他们都”三个字.除此之外,在句子组织上也还可以进一步推敲.
(二) 残缺谓语
残缺谓语的毛病比起残缺主语的毛病来要少得多,但是有,这多半是因为急于往下写,一时疏忽所所造成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句子长,写到后面忘了前面,把整个谓语漏掉了.例如:
(1)*唐总经理一听说×国厂商不顾信义,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供应汽车零件,
就怒火中烧.他由于按捺不住怒火而折断了手中的铅笔这个动作,如果唐总经
理不发火、不激动,倒是不符合他的思想性格的,这丝毫谈不上有什么鲁莽之
处.(刊)
例(1)这一段话是用来反驳别人意见的.显然在第二个句子的“他……这个动作”之后落了谓语.宜补上“是合乎情理的”一类谓语.
另一种残缺谓语的情况是,指残缺谓语中心动词.例如:
(三) 残缺宾语中心
汉语里的及物动词大部分要求带名词性宾语.可是,常常见到该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后面却带上了非名词性宾语,这种毛病大多数表现为残缺宾语中心.例如:
(1)*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线,并把另一间空房改造成生产豆腐.
(报)
例(1)宜在“生产豆腐”后补上“的车间”三个字;或者干脆把“生产豆腐”换成“豆腐房”.
(四) 残缺必要的虚词
在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虚词,是残缺的另一种常见的毛病.这里只谈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少了助词“的”.在汉语里,动词性成分和主谓词组一般不能直接作名词的定语,中间非要用“的”不可.少了“的”,实际表示出来的意思跟想要表示的意思会出入很大.例如,要是把“他要我吃的碗”中的“的”落了,说成“他要我吃碗”,就会闹笑话;而如果把“我偏支持他反对的那个人”里的“的”丢了,说成“我偏支持他反对那个人”,则正好跟原意相反了.句子如果比较短,一般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句子一长,前后照顾不周,就往往容易把“的”漏掉.例如:
(1)*我会相信他散布谣言而跟我的女朋友分开吗?
例(1)应在“他散布”和“谣言”之间加上“的”,变主谓词组(“他散布谣言”)为偏正词组(“他散布的谣言”),因为“我”不相信的不是“他散布谣言”这件事,而是“他”所散布的“谣言”.
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在汉语的复句里,有时可以不用关联词语.特别在口语里,常常是能不用就不用.下面是老舍作品《全家福》剧本里的一段对话:
(3)唐大嫂由乡下来看她爱人,把住址条子丢了,她只粗粗地记得唐大哥在南河沿
肥料厂,找了半天也找不着,急得直哭,交通警把她交给了我,我帮着又找了
一阵子,也没有用,我就把她领到这里来了.(老舍《全家福》)
这段话一共包含九个分句,中间几乎没有一个关联词语(最后一贯分句里的“就”可以算一个),也不必给补上什么关联词语.但是,有时如果在前面的分句里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了关联词语,那么往往要求在后面的分句里用上与之呼应的关联词语.如果不慎漏用了,就会使句子脉络不清,甚至使句子站不住.例如:
三 词语的位置摆得不是地方
句子里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当,造成结构混乱,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例如:
(1)*为推进国营企业的改革,有人提出可考虑推行股份制.为慎重起见,许多领
导同志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的问题,深入各方面听取了广泛的意见.(报)
例(1)作者本意是要说许多领导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问题广泛、深入地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但由于作者把“深入”、“广泛”、“各方面”这些修饰成分放得不是地方,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混乱,使句子意思含混不清,甚至会让人误解为“深入”是动词,“各方面”是作“深入”的宾语.
(一) 修饰语位置不当
修饰语位置不当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如例(1),又例如:
(2)*据美国报纸最近报道,多个病例表明,大量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胡萝卜、
西红柿、青菜等,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癌症的方法.(报)
例(2)、(3)是名词前几个定语的顺序有问题.例(2)“好的”和“治疗癌症的”这两个定语应互相换个位置.一般说,如果名词前有一个由形容词带“的”的定语,有一个由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那么通常是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放在前面.
(二)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对不上号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次序不一致,彼此对不上号,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词语位置不当的毛病.例如:
(1)*饰演这男女主人公的是人们熟悉的陈冲和高飞.(刊)
例(1)不熟悉陈冲和高飞这两位演员的人,看了这句话会以为陈冲是男的,高飞是女的,其实正相反.应把他们俩的名字倒换个位置,说成“高飞和陈冲”.
(三) 某些词语的位置跟介词的要求不合
有些介词在使用上对某些词语的位置有特殊要求,譬如在前面我们讲过,使用介词“把”,要求否定词放在“把”之前.我们只能说“他没把信交给我”,不能说“*他把信没交给我”.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犯词语位置不当的语法错误.例如:
(1)*我们年青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应该无私地献给祖国,献给人
民.(报)
例(1)助动词“应该”要放在“把”字之前.上面说的是使用介词“把”中出现的位置问题.
使用介词“对”或“对于”时,必须注意主、客的位置问题,否则也会出错.例如:
(2)*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对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使用介词“对”和“对于”时,行为动作的主体要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客体要放在“对”或“对于”的后边.以上三例都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一种改法,干脆将“对”或“对于”删去;另一种改法,保留“对”或“对于”,调整主、客位置――例(2)宜改为“对这个道理我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使用其它介词时,也需注意位置问题.例如:
(5)*听说他的棋艺很不错,跟他你不妨比试比试.(习作)
由介绍“跟(和、同、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前面.例(5)“跟他”要放在“他不妨”之后;
(四) 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
有的情况,词语位置不当,从句法上说不好说有什么问题;但是汉语在表达上常常要求句式整齐对称,词语位置不当有时会破坏句式的对称,让人读着感到很别扭,因此也需要注意避免.请先看实例:
(1)*他们尝到了公路建设的甜头,大家觉得,一旦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就会使山
区经济进一步搞活,使山区的土特产就能畅通地往大城市运,就会使山区老百
姓的生活水平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报)
(4)*论学习,小燕比她哥要强多了,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书)
例(1)-(4)孤立地一个分句一个分句看,语法上都没有错,但整个句子一看,会发现毛病都出在句中某些成分放得不是位置这上面.例(1)第一个“就会”放在“使……”的头上,第二个“就能”放到“使……”后边去了,第三个“就会”又放在“使……”头上,这就破坏了表达上句法格式的对称性,让人读着不顺.应该把第二个“就能”放在“使山区土特产”的头上,使“就会”、“就能”、“就会”这三个成分所处的位置一致起来.
四 句法成分杂糅
句法成分杂糅也是一种常见的语病.这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两种格式各取一半搀杂糅合
要表示一个意思,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使用不同的句法格式.下笔的时候,想用某种说法,写着写着却换用了另一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两种句法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例如:
(1)*这种款式的女大衣一上市,就受到广大女青年所欢迎.(报)
这个句子就是把“受到……的欢迎”和“为……所欢迎”这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了.可以将“所”改为“的”,也可以将“受到”改为“为”.下面的例句犯的是同样的毛病:
为帮助大家防止出现这类杂糅的毛病,这里不妨列举一些我们所搜集的比较常见的杂糅格式:
[1] 关键在于……
……起决定作用
→ *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
[2] 目的是……
以……为目的的
→ *目的是……为目的的
[3] 是为了……
是以……为目的的
→ *是为了……为目的的
[4] 他的死是为了……
他是为了……而死的
→ *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
[5] 以……为宜
……即可
→ *以……即可
[6] 是由……决定的
是出于……
很多,建议在百度文库里搜一下北大的《现代汉语讲义》,它的第三章语法部分最后一节讲的就是这些,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