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化学在军事中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00:09:13
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
化学在军事中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
给你个经典的例子,最新的高中化学课本上的例子哦……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俗称“毒魔”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三大家族中,化学武器最先横空出世,有着百年的罪恶史,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就造成127万人中毒、9万多人毙命.与核武器、生物武器相比,它的研制、装备费用和所需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几乎所有具备化工工业的国家都能生产,因此,倍受一些无力研制和生产核武器、生物武器的不发达国家的青睐,被世人称作“穷国的原子弹”.
第一节:现代化学武器的诞生
人类应用有毒的化学物质由来已久,包括生产斗争和从事战争.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燃烧未干的木材或湿草产生刺鼻的浓烟,将藏匿在深穴岩洞中的野兽熏出,然后猎取而食.后来,人们将这种方法用于战争,以对付敌人.
在中外战争史中,使用有毒物质作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毒箭.另一种就是能造成刺激性有毒烟雾的燃烧器具.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即主要运用天然的有毒物质产生作用,而且带有或装有有毒物质的器具和使用的方法也很原始,因此充其量只能称为化学武器的萌芽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还是在近年化学工业产生和发展之后.化学武器作为一种全新的武器并大规模的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其始作俑者,就是被称为“战争魔鬼”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哈伯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富商家庭,23岁时就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从1894年起,他在大学任教.12年后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成为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利用他的合成氨技术生产出了化肥,解决了德国的饥荒问题;他利用氨的氧化,生产了硝氨和黄色炸药,解决了德国的军火问题;利用化工原料氯气和光气,进行一次次化学战.正如战后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德国如果失去哈伯,战争恐怕早就结束了.哈伯成了制造这场人类血腥大屠杀的罪恶元凶之一.
1914年初,德军在比利时西南部伊普尔地区受到了英法联军的顽强抵抗,双方投入了重兵,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相持了数月之久.为夺取这一战略重地,哈伯向德军参谋部提出了一条恶毒的建议:大量使用氯气钢瓶,借助风力把毒剂云团吹向敌方.氯气通常以液态形式存放于钢瓶之中,一旦施放到空气之中,就气化成一种强烈的窒息性有害烟雾,空气含有万分之零点三的氯气就足以使人咳嗽不止,浓度达到千分之一即可使人丧命.德军统帅部采纳了哈伯的建议,于1915年春在战争部增设了一个秘密机构——A10局,由哈伯任局长,并成立了一个专门进行氯气袭击的研究室.随后,德军用钢瓶吹放氯气云团进行对羊群杀伤作用的试验.同时,又将一支工兵联队改编成“毒气施放团”,成立了既是德军也是世界上第一支化学部队.1915年4月,哈伯在西部前线指导德军用大量氯气钢瓶向联军施放毒气,揭开了现代战争的序幕.5月,在华沙西侧的博利矛夫附近,哈伯又连续对俄军进行了三次毒气袭击,造成2500名俄军伤亡.12月,哈伯指挥德军在比利时伊普尔地区对英军进行了首次光气袭击,致使英军1000多人中毒;1917年,又指导德军在伊普尔战役第三次对英军进行化学战,使1.4万人中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主要的化学战几乎每次都与哈伯的指导、研制有关.因此,哈伯被人们称为“现代化学战之父”.
化学武器在战争中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巨大的杀伤作用,引起了各主要交战国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效仿哈伯,积极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化学炮弹和皮肤糜烂性毒剂相继问世,化学战也愈演愈烈.在整个战争期间,将近有130万人中毒,其中9万人死亡;另外,化学战后的幸存者中,约有60%的人因伤残不得不离开军队.在惨绝人寰的事实面前,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科学家和各国人民的谴责下,哈伯终于意识到他所犯下的罪行,内心十分痛苦.1917年,他辞去了在化学兵工厂的所有职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隐姓埋名前往瑞士隐居,后又回到德国,在柏林大学执教.1933年,希特勒上台当了元首,纳粹分子开始在全国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身为犹太人的哈伯被驱逐出境,他再度来到瑞士,后受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渡海前去讲学.1934年涉洋前往巴勒斯坦,担任由著名的反希特勒的犹太科学家组成的西夫物理化学研究所的所长,途中心脏病发作,在颠沛流离与孤独中结束了自己的晚年,终年66岁.
第二节:形形色色的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化学武器包括毒剂、各种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以及各种防化器材等.狭义的化学武器则专指各种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化学弹药是指战斗部内主要装填毒剂(或二元化学武器前体)的弹药.主要有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手榴弹、化学枪榴弹、化学地雷、化学火箭弹和带有化学弹头的导弹等.化学毒剂则是指用于战争目的,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等六大类十几个种类.
1.神经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是以神经系统作用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通俗地讲,是破坏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它通常为无色液体,可装填在多种弹药中使用,使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和水源染毒,杀伤有生力量,封锁重要军事地域和交通枢纽.它属于速杀性致死剂,毒性大,可经呼吸道、皮肤等多种途径使人、畜中毒,抑制胆碱酯酶,破坏神经冲动传导.主要症状有缩瞳、流涎、恶心、呕吐、肌颤、痉挛,呼吸困难以至麻痹,严重者迅速死亡.
神经性毒剂最初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农药专家在研究有机磷农药中发展起来的,现在装备的神经毒剂中都含有磷元素,因此,它又被称为“含磷毒剂”或“有机磷毒剂”.神经性毒剂包括氟磷酸酯(G类)硫赶膦酸酯(V类)两大类.G类毒剂有塔崩、沙林、梭曼;V类毒剂已公开结构并正式装备的有维埃克斯.
•塔崩
1936年,德国农药专家施拉德博士在研究杀虫剂时,发现一组极为剧毒的有机磷物质.只要极少剂量的一滴,就可以把人的瞳孔缩小到针尖大小.因为中毒,施拉德博士和助手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月才死里逃生.回到研究所,施拉德博士立刻将这组物质中的一种分离了出来,并取了一个阴森森的名字——塔崩.被称为“超级毒王”,还成了希特勒的“秘密武器”.它无色无味,不但可以通过呼吸,而且还可以渗透皮肤,使人不知不觉中毒受害,失去肌体的功能;它挥发度低,具有较大的持久性,在常温下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之久.其中毒机理是:通过抑制人体神经传导介质中的重要物质胆碱酯酶的活性,产生病理反应使人中毒.胆碱酯酶的功能在于通过分解那些使肌肉收缩的化学物质——乙酚胆碱——而控制肌肉的运动.如果这种作用受到抑制,体内的乙酚胆碱就会恶性膨胀,破坏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引起一系列胆碱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麻痹状态,全身各种肌肉失去控制,表现为人体运动肌及呼吸、排泄系统的肌肉剧烈地颤动,最后因呼吸系统中枢麻痹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由于继塔崩之后又出现了毒性更大、效能更好的神经性毒剂,加上二战结束时德国库存的1.2万吨塔崩弹大部分用船沉到了波罗的海的海底,世界多数化学武器国早已不生产此种毒剂,也不将其列装,因而人们认为塔崩在世界上绝迹了.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塔崩却在两伊战场上大量使用.联合国曾派专门的调查组到两伊战场,从弹壳破裂而未爆炸的炸弹中取出液体样品,经检验证实伊拉克向伊朗军队使用了这种化学武器.像这样大规模使用塔崩,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沙林
继发现塔崩之后,施拉德博士于1939年又从这组物质中分离出了一种更加具有杀伤力的毒剂,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并为它取了一个恐怖的名字——沙林.其纯品是无色、易流动的液体,工业呈淡黄色或棕色,有微弱的苹果香味.沸点158摄氏度,凝固点-56摄氏度.能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任意混合.其爆炸稳定性大大优于塔崩,毒性比塔崩高3~4倍.由于它的沸点低,挥发度高,极易形成战场杀伤浓度,但持续时间短,属于暂时行毒剂.沙林可装填在炮弹、火箭弹、航空炸弹等弹体内,以爆炸方式分散成蒸气或气溶剂,经呼吸道、眼睛侵入机体;液滴状时,可使食物和水染毒,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气温高时,也可经皮肤吸收使人中毒.沙林主要通过呼吸道中毒,在浓度为0.2微克/升~2微克/升的染毒空气中,暴露5分钟即可引起轻度中毒,产生瞳孔缩小、呼吸困难、出汗、流涎等症状,可丧失战斗力4~5天;作用15分钟以上即可致死.当浓度达到5微克/升~10微克/升,暴露5分钟即可引起中毒以致死亡.经皮肤吸收中毒时,症状出现较慢,约需10~30分钟.经伤口中毒时,症状发展很快.经消化道中毒时,几分钟后出现胃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然后产生全身中毒症状.
沙林在国外的代号为GR.其制作并不困难,很容易被恐怖组织掌握.1955年日本奥姆真理教就用并不怎么先进的设备合成出了沙林,并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京地铁沙林中毒事件.(有点遗憾,才死了12个,怎么不多死几个小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