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书东坡的诗说明了什么物理现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08:38:00
书东坡的诗说明了什么物理现象?
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衍生在职拖上,问君何不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知道了这个基本原理,我们便对这现象失去了探究的兴趣.那么,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人是如何认识声音现象的?是不是显得特别愚昧或者幼稚呢?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悠扬悦耳的琴声,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如果是从琴弦上发出,那么把琴放在匣中,无人弹奏,为什么又没有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是从琴师的手指上发出的,怎么又不从他的指头上去听取琴音呢?
这问题问得的确有些幼稚,不客气地说,是有些傻.如果琴放在琴盒里就能自动演奏,如果演奏者的指头能传出琴音,那可以想象的场景必然是:人们一定会怀着一比恐惧而奔走相告:出鬼了!然后远远地聚拢来,希望一探究竟.所以,现在的三岁小孩也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苏东坡这样一个才子竟然就这么问了,就应该有常人所未能理解的深意吧.
其实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韦应物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不过他用的是石头和水的例子:“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听嘉陵江声》)水和石头,本性都是安静的,互相不接触的时候,寂静无声;但如果碰在一起,那飞瀑流泉撞击石头的声音,却是如炸雷一般震响在空山中.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实质上和苏轼的疑问一样,都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
仅有琴弦不能发声,仅有指头也不能发声.那么琴声从何产生?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琴弦、琴师的指头彼此配合,才能弹奏出琴音.产生于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楞严经》卷四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它用这一比喻说明了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世间万物,必须是因缘和合,方能生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佛家的观点看,它又启发人们开悟:学习佛法需要自心清净与师家指点的因缘和合,二者如琴弦与指头一样,缺一不可.由此看来,这是一首颇为别致的以琴喻佛诗.
如果从音乐演奏的角度看,这首诗又可作另一种理解.美妙的琴声既不来自琴本身,也不来自拨弄琴弦的手指,这就是说,琴声之美不是源于客体,也不是源于主体的生理器官.那么,来自何处?其隐含的答案则是,源于主体(弹琴者)的心灵.琴声的旋律不过是弹奏者内心世界的物质外化而已.欧阳修《赠无为军弹琴李道士》曰:“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明确指出:弹琴虽然用指头,但是琴声源于意,所以听琴不是用身体器官而是用心.唐代琴家薛易简也说:“志士弹琴,声韵皆有所主也.”(《琴诀》)这是说,有志之士弹琴,一声一韵都受自己内心情志的指挥控制,心志是声韵的主人.明代黄龙山在《-新刊发明琴谱序》中也说“夫琴音之所由生,其本则吾心之出也.”同样把弹琴人的心视为琴音产生的根本.
看似幼稚的发问背后藏着幽深玄妙的哲理.假如苏轼也曾学过物理学,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理,还会不会做这种天真的探究呢?十有九分怕是不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