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弗兰西斯·培根《谈美》1500字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19:28:16
弗兰西斯·培根《谈美》1500字读后感
感悟“美”——读弗兰西斯·培根《论美》有感  
美是什么?  在弗兰西斯·培根《论美》中,主要给了我们几种答案:形体美、颜色美、行为美,概括起来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如形体美就是外在美,语言思想美就是内在美.因此,美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内涵,例如:爱国、团结、勤奋、助人、宁静、拼搏、悲伤等等都称之为美.此外课文还论述到美是不能制定和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并要求我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做一个美的人.  但是,美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如何去判断它到底美不美呢?文章并没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判断.  一是要符合大众化.例如:某个人长得身材匀称,五官端正,穿着合体,符合大多数人审美的眼光就称为美.再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阳光明媚也是美.高大雄浑、峻峭秀丽的山峰,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也是一种美,这些可称为自然美,大众美.这种美最大的特点是符合大多数人的眼光和心理,见到电视上的环球小姐、游览苏州园林、见到桂林山水,我们不由得兴奋和惊叹,就因为这些人和景都符合我们的眼光和心理.  二是代表积极向上,能给予我们一种力量或者财富.例如奥运会上运动员努力拼搏,登山运动员挑战珠峰,老百姓在田地里辛勤耕作,庄稼结下的累累硕果,这些是一种运动美,劳动美.  三是给人教育和共鸣,让人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这是一种精神之美.如霸王别姬,贾宝玉林黛玉的悲伤结局、雷锋因公而牺牲、董存瑞炸桥堡等这些结局,虽是令人流泪和伤心的,但由于给了我们一种精神上的陶治和教育,是一种悲壮和伤心之美.《巴黎圣母院》中的男主人公,虽然长相丑陋,但思想高尚,结局虽然悲惨,却令人同情甚至是崇敬,那是一种思想美的表现.同样,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吴均笔下的奇山异水,还有他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淡泊名利、放心山水的思想境界,由于也给了人们一种思想情操上的陶治和净化,也是一种很美的境界.  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度和地域,还有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标准,因此,美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它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由此可言,“喜怒哀乐”皆“美”也,就看你的判断角度了.相反,像一些低俗下流、损害人民利益和健康、开历史倒车的都是不美的.谈吐粗俗者不美、妄自菲薄者不美、追名逐利者不美、灵魂丑陋者不美,如汉奸、卖国贼、罪犯等不仅不美,并且是为人民所痛唾的.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