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有哪些关于心理学动物实验的案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4/30 20:29:52
有哪些关于心理学动物实验的案例?
我在写关于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的伦理问题,希望引用一些案例,最好正反面都有.
4个精彩的心理学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观察到狗的唾液分泌是对食物的一种反应.他又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狗一个响铃的刺激,只有铃响没有食物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
(1)铃声的诱惑
习得、强化和泛化
狗在进食时由于自然的生理反应会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狗的反应是无条件反射;狗听到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条件刺激;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听铃声,反复多次后,铃声一现,狗就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即条件刺激;当铃声单独出现引起唾液分泌时,条件反射就习得了.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增加强化的次数可以对条件反射进行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只要跟无条件刺激的时间上结合,就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当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或第三级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建立后,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条件刺激的效应,这是条件反射泛化.
消退与分化
如果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如果多次只进行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给予强化,那么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如狗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的刺激产生抑制效应,这是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浦洛夫认为,消退的原因是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变成了引起抑制的刺激.这种抑制成为消退抑制,使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也会恢复,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有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的抑制.一般来说,消退速度与条件反射的稳固程度成正比.
(2)在“斯金纳箱”里学习成瘾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
“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一个四周有隔音板里面有自动记录装置的金属箱.箱子里有一只饥饿的老鼠和一个按钮.箱内的老鼠在熟悉这个新的环境后,总会无意地触到这个按钮,每当它触到这个小按钮时,一小颗食物就会落入箱中.反复几次之后,它就把按压按钮与得到食物联系了起来.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它会“有意识”地去按压按钮,这就是一种“学习”行为.
斯金纳又发现,如果被实验的老鼠在经过几次压按钮得不到食物后,那么它就会停止;但是,如果按压按钮后每隔一次或不定时地掉进一粒食物的话,它会干得比先前更起劲.于是,斯金纳在老鼠对按钮与食物建立联系后,又增加了一个条件刺激物:箱内的一盏小灯.将灯打开时,压按钮,老鼠可以得到食物;在黑暗的环境中,老鼠无论怎样压按钮也得不到食物.于是,老鼠很快学会了只在灯亮的时候才去压按钮.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所设计的实验,测得的这种“学习”行为被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强化物是指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某种刺激.在实验过程中,食物和小灯是斯金纳用来强化老鼠行为的强化物.斯金纳区别了强化物的两种类型: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前者是当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由机体反应概率增加;后者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降低.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前者是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后者则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
(3)开启“桑代克灯笼”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运用实验法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创立了学习心理联接主义学说.在“饿猫逃出迷笼”的实验中,桑代克没有像以往那样通过引导来训练动物完成某些动作,而是让动物自己学会了开笼的动作.
开启迷笼
桑代克设计了一个笼子,后来被称为“桑代克迷笼”.他把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里,在笼外面放了食物.打开迷笼需要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这样两个门闩就会被提起,横在门口的板条转为垂直的位置.刚放入笼中的饿猫总是表现出本能反应,采取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试图逃出笼子.通过这些连续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它可能会在无意中碰开门闩或踩到台板以及横条打开了门,吃到了鱼.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后,饿猫无效的动作逐渐减少,并学会了一进迷笼就立刻打开门的方法.这种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排除错误并最终学会某种动作的过程被桑代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尝试-错误”理论
桑代克认为,动物在每次尝试之后都会建立起一种刺激-反应型联系,其中会带来成功的反应被保留,而那些无效的反应则被排除,这就是学习的实质.通过对动物心理的试验和研究,桑代克提出了关于人类学系的三条规律.
1)准备律:在学习开始前,学习者需要预备定势,既增强学习的动机.如果学习者按照准备好的步骤去做,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满足感;如果学习者有充分准备却没有按准备去做,则会产生烦恼感;如果学习者没有准备而被强制去从事某种活动,则会产生厌恶感.
2)练习律:如果可以获得奖励的刺激,那么学习者将不断的重复学会的反应,以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任何导致满足感的行为都将被加强,而带来厌恶感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抛弃.学习者在同样的情境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后,那些获得满足感的反应或紧跟着满足感的反应,就会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加牢固地与这种情景产生联结.
(4)猩猩的顿悟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顿悟会经常造访,它在思维的阴影里投下一道“灵感”的光芒,带来人们苦萦的答案.不仅人会顿悟,心理学家苛勒发现非洲沿海小岛上的黑猩猩也会顿悟.
取香蕉的难题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年至1917年,应“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非洲沿海的西班牙属地特纳利夫岛研究猩猩的行为.1925年,他出版了《猩猩的智慧》一书,其中“取香蕉”的实验非常有名.
取香蕉的实验在一间房子里进行.房顶上悬挂着一串香蕉,猩猩可以看到却够不着,地上放着几只箱子.苛勒观察到:起初,猩猩试图跳起来抓香蕉,但它够不到,于是它不再跳了,而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仿佛在观察房间里的东西.又过了一段时间,猩猩突然走到箱子前,一动不动,又过了一会,它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站到箱子上抓香蕉.当一只箱子不够高时,猩猩还会把两个或更多的箱子叠起来.
顿悟学习
克勒得出的结论是,猩猩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来学会取香蕉,而是突然学会的.用“知觉重组”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学习行为:猩猩突然发现了香蕉和箱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它的知识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就是顿悟学习.
顿悟出现的原因尚待研究,已有的看法是:首先,顿悟依赖于情景,只有当答案与当前情景之间的关系容易觉察时,顿悟才有出现的可能,例如,在取香蕉的实验中,只有在箱子里香蕉很近的情形下,猩猩才会把取香蕉与箱子二者联系起来考虑;其次,顿悟产生之后,可以重复出现,如猩猩在学会叠一个箱子后会想到叠更多的箱子来取香蕉的方法.所以,苛勒认为猩猩的学习行为不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一个特定的联系,而是在某种手段和特定目的之间形成了一种认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