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论文 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十八大创新点(或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论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28 05:21:13
论文 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十八大创新点(或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论断),
还要联系中国和湖南宏观实际以及个人思想的微观实际
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走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 可持速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反思工业文明中全球生态危机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至高追求.中共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在十八大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反映了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性审视和高度自觉.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时代化.对于破解当前全球性生态问题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理论

1.1生态文明概念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使人类的活动既不对自然界造成破坏和伤害, 又能够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但由于工业文明体系的过度增长, 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动态平衡被打破, 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1.2生态文明哲学依据
理论依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观察人的时候认为,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这个自然力以其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劳动,去占有物质自然,才推动了自身的自然力,推动了人的臂膀、腿、头和手的运动和发展.就是说,人在改变客观自然时也改变了人自己,人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马克思、恩格斯这种自然人的观点,也是针对西方传统的天人对立观点来讲的.古代西方学者主张天人对立,强调人类贪婪地索取、占有和支配大自然.现实是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理论依据之二,是“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论.当人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这一唯物史观出发,去自觉地观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时候,就有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特别是人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知情权、决策权;就是要不断创造学习型的社会,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创造人们学习、就业等参与发展的平等机会;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们已经意识到: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是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其核心与本质,是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和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超越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要求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规范人类的行为,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协调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在生产和生活中、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都坚持生态文明取向,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有效地建设生态文明,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
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国现代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实际上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精神文明建设为保证的三大文明建设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从十八大报告中看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章,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走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原则要求、目标任务的科学阐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着眼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推进生态文明的具体方法

一是明确责任,进一步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2012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明确提供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提供生态产品是政府的职责,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我们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问题,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小而分散的污染问题.对地方政府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作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二是通过生态文明市县建设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一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完成约束性指标的总量削减任务.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维护生态安全.第二要把握环保重点问题.加大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力度.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治理试点.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开展污染土壤风险管理和恢复治理.防范环境风险,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公平地享有环境权益.第三农村环保工作作为环境保护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继续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加大连片整治力度,有效遏制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第四要落实好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合理国土资源开发布局,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目前我们取得的成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要求,可以看作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工作起点.在推进生态省、市、县建设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
事实上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任务落实到这几个体系的建设中,贯穿于整个生态建设过程之中.
四是构筑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地区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生态文明建设在指标体系有待形成、推进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生态文明理念尚待普及的情况下,让一些地区先行先试是十分必要的.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表明,试点在进一步提升各地生态市、县、区建设成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模式、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