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心肌细胞、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波形,及形成离子机制异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4/29 07:51:35
心肌细胞、骨骼肌的动作电位波形,及形成离子机制异同
心肌细胞兴奋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电位变化与骨骼肌、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大致相似.都可以表现为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膜主要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静息时膜表面任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在膜内和膜外却存在着明显的电位差,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到的静息电位约为90毫伏,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的为负.当心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反极化,即膜外电位暂时变负,膜内电位暂时变正,兴奋后又可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这叫再极化或复极化.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持续时间长,特别是再极化过程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200~300毫秒,形成平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期大体相当心肌细胞的收缩期.动作电位最先出现的锋电位可达+10到
[心肌]
心肌
+30 毫伏心肌动作电位的持续时程随心率的变化而改变;心率越快动作电位的持续期相应缩短,一般动作电位的持续期约为两次心搏间期的1/2.心肌兴奋后膜内电位恢复到 -55毫伏段以前这时间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会再引起心肌兴奋,这段时间叫绝对不应期,当膜内电位由-55毫伏恢复到-66毫伏左右时,如果第二个刺激足够强的话,可引起膜的部分去极化,但不能传播(局部兴奋),即不能引起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这段时间叫做有效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之末到复极化基本完成 (膜内电位恢复到-80毫伏左右)的这段时间叫相对不应期,此时阈值以上的第二个刺激可引起动作电位.相对不应期之后有一段时间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超出正常水平,叫做超常期,此时阈下强度的刺激也能引起细胞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心肌动作电位可以精确地反映其兴奋的变化,持续的平台反映很长的不应期.心室肌特长的不应期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以确保心搏有节律地工作而不受过多刺激的影响,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停止.心房肌的绝对不应期短得多,仅仅150毫秒,从而常可产生较快的收缩频率,出现心房搏动或心房颤动.心房的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均为30~40毫秒,但它的有效不应期较长,约200~250毫秒.这一特性有利于心脏进行长期不疲劳的舒缩活动,而不致于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而影响其射血功能.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特性.正常心脏的节律起搏点是窦房结,它所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可依次通过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而先后传到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工作细胞,使心房和心室依次产生节律性的收缩活动.心肌的兴奋在窦房结内传导的速度较慢,约0.05米/ 秒;房内束的传导速度较快,为1.1.2米/秒;房室交界部的结区的传导速度最慢,仅有0.02~0.05米/秒;房室束及其左右分枝的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分别为1.2.0及2.4.0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