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人和的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19:55:06
关于人和的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古典散文名篇赏析之一
  《天时不如地利》是《孟子·公孙丑》中的一章.《孟子》的出现,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划时代的作品.孟子是一个“好辩”之士,所以不管是义正词严的说理文也好,高谈雄辩的辩论文也好,都具有气势强烈、明畅犀利的风格,读起来显得深入浅出,轻快流利,富于鼓动性与说服力.从《天时不如地利》这篇简短精炼的论说文来看,就具有上述特点.
  这篇短论把“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引来分析战争,阐明战争胜败的关键,决定于人心的向背,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辟见解,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现在,人们把战争分为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两种.正义的战争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最终会取得胜利,这就是“得道多助”的道理;非正义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所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终究要失败的,这就是“失道寡助”的道理.孟子当年的观点,已经把人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根本的因素,否定了“唯武器论”,这是很有见地的.
  《天时不如地利》的起首二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提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命题.然后进行层层推理,一一印证.先以“天时”与“地利”比较,再以“地利”与“人和”比较,逻辑地论证了命题的合理性,最后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这种使议论逐步深入的写法,既回扣了论点,又加深了文章的主旨,使人感到层次清楚,说理充分,明白畅达.
  孟子写文章善于使用“相反相成”、“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论辩,以加强说服力.如果在不同意见的对象面前,一开始就从正面“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意见摆出来,那只会使人感到“异”而不感到“同”,往往引起抵触,从而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而孟子的文章则与此相反,他善于掌握论敌的思想矛盾发展状况,善于从反面或侧面顺着对方的意见,掀起波澜,一纵一擒地诱导对方思想上的积极因素发生作用,以便把自己的意见投入对方的心坎.《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
  在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先抑“地利”一方,说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样的弹丸之地,而将“天时”一方扬之甚高,因为有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可以“环而攻之”,写出了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可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又将“地利”扬之甚高,将“天时”贬之甚低.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先扬“地利”一方,连用四个排比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造成一种稳如泰山的气势,扬之甚高,而结果是“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又抑之极低.虽未明言“人和”的作用,而“人和”的威力已烘托映衬了出来.
  文章的前半部分是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并摆足了论据.后半部分则是进行理直气壮、斩钉截铁的论证.又是先顺势发问:“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民要安居,不能靠领土边界的划定,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靠兵器的坚利,那么靠什么呢?结论是靠“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只有实行仁政,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附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
  孟 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