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从化用典故的角度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23:09:40
从化用典故的角度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有版本为“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选自《李白诗选》,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3)三山半落青天外:从凤凰台上望过去,觉得三山距离遥远,不能尽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4)二水:又做一水.二水说认为“白鹭洲为长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门外,因常有白鹭聚歇得名.秦淮河经金陵,西入长江,因自鹭洲中分为二”;一水说认为“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一支".赵昌平的《唐诗三百首全解》和陶今雁的《唐诗三百首详注(2009年第六版)》均作“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5)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6)金陵,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为南京古称,是江苏省省辖市,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
7)白鹭洲,白鹭洲位于南京城东南隅,后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8)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和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胜会”.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为浮云能够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鉴赏: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3]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