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英语翻译问段中所描写的鹤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06:15:32
英语翻译
问段中所描写的鹤的特点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洪水漫到云龙山人张君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以此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以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赏析
熙宁十年至元丰六年.这二年,在徐州做知州,他有个朋友名叫张六骥,别号云龙山人,在彭城(今江苏铜城县)建了一座亭,亭中养有二鹤,早上放出去,晚上又会飞回来,苏轼常与朋友在亭中饮酒赏玩,因有所悟,故作了一篇《放鹤亭记》.
本文在描写隐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连爱鹤也会招来祸害;但作为一个隐士,就是纵酒也不要紧,反而可以逍遥自在,过放逸的生活.
第三段叙述隐者和南面王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隐士不但可以养鹤,甚至纵酒,还可以传名;国君却不然.
这篇文章,妙在气势纵横,自然清畅,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放鹤亭并不算是名胜,却因这篇文章的关系,也同时流传下来.此篇所言不仅与《超然台记》不谋而合,同时此文中他道家思想的表现更是显露无遗.
又:本文作于苏轼知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山人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文章写景精约,却特征突出;叙事简明,却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宋代隐者张师厚,字天骥,隐居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曾于东山建亭,因自驯二鹤出入山中经过此亭,故名“放鹤亭”.
又:这是诗人谪贬徐州时说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访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鹤本是清远闲放之物,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亡国;酒本是荒惑败乱之物,因此“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来劝戒人们不要为酒所迷.但“刘伶阮籍”却因酒而出名.是什么原因呢,云龙山人解释到,隐隐山林的人酒色都不能惑乱,何况鹤呢,观点妙极了.作者能不羡慕吗?何况还有那令作者陶醉的放鹤招鹤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