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介绍一下;哈雷彗星;好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5:42:02
介绍一下;哈雷彗星;好吗?
提起哈雷,人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彗星中的佼佼者——哈雷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哈雷1656年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哈格斯顿.1673年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学习数学.1676年,20岁的哈雷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证书,只身搭乘东印度公司的航船,在海上颠簸了三个月,到达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建立起人类第一个南天观测站,进行了一年多的天文观测,测编了世界上第一份精度很高的南天星表,被人们誉为“南天第谷”.哈雷推动牛顿写出了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慷慨解囊支付这部巨著的出版费用.仅此两项就足以使哈雷名彪青史.但哈雷对人类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还发现了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证明恒星不是恒定不动的.以后,又选择了彗星这一前人涉及不多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创了认识彗星和研究彗星的新领域.
第谷提出彗星是天体,但对于它是什么样的天体并不清楚.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彗星是在恒星之间的漂泊不定的“怪物”,无法预测它的行踪.
哈雷对彗星似乎情有独钟.1680年,哈雷在法国旅游时看到了有史以来最亮的一颗大彗星.两年后,也就是1682年,又看到了另一颗大彗星.这两颗大彗星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695年,已是皇家学会书记官的哈雷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彗星.他从1337年到1698年的彗星记录中挑选了24颗彗星,用一年时间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这三颗彗星轨道看起来如出一辙,虽然经过近日点的时刻有一年之差,但可能解释为是由于木星或土星的引力摄动所造成的.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迅速地闪过:这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但哈雷没有立即下此结论,而是不厌其烦地向前搜索,发现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一直到1066年,历史上都有大彗星的记录.
哈雷在1705年发表了《彗星天文学论说》,宣布1682年曾引起世人极大恐慌的大彗星将于1758年再次出现于天空(后来他估计到木星可能影响到它的运动时,把回归的日期推迟到1759年).当时哈雷已年过五十,知道在有生之年无缘再见到这颗大彗星了.于是他在书中写道:“如果彗星最终根据我们的预言,大约在1758年再现的时候,公正的后代将不会忘记这首先是由一个英国人发现的……”
一些人嘲笑哈雷是在说胡话,一些人对哈雷的预言将信将疑,但相信哈雷预言的也大有人在.法国数学家克雷荷在彗星回归前做了精确的预报:由于木星和土星的影响,彗星将在1759年4月13日前后一个月过近日点.
1758年初,法国天文台的梅西叶就动手观测了,指望自己能成为第一个证实彗星回归的人.1759年1月21日,他终于找到了这颗彗星.遗憾的是首次观测到彗星回归的光荣并不属于他.原来1758年圣诞之夜德国德雷斯登附近的一位农民天文爱好者已捷足先登,发现了回归的彗星.
1759年3月14日哈雷彗星过近日点,正是克雷荷预告的一个月前.此时,哈雷已长眠地下十几年了.利学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却永世长存.正像哈雷当年所希望的那样,大家没有忘记哈雷,将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不仅证实了周期彗星的存在,也大大促进了彗星天文学的发展.此外,哈雷彗星还像巡回大使一样周期性地检阅太阳系各大行星并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带回丰富的信息,因此,它的每次回归都引起天文学家的极大兴趣.
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陲地区,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地球上的人们只有在它回归时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能够见到它.一般来说,人的寿命只有70岁左右,因此一个人很少能两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寿星”才有这种机会,第一次看到它是在牙牙学语的幼年,而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蹒跚的晚年了.
这里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梅西叶虽没有成为第一个证实彗星回归的人,但他并不灰心,而是开始有系统地寻找彗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凌晨和黄昏后进行观测,一生中共发现了21颗彗星,而经他观测过的彗星达到46颗.一次,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开玩笑地说他是“彗星的侦探”,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却是对梅西叶一生寻彗工作的最高褒奖.
茫茫宇宙,浩浩太空.每当我们把望远镜伸向星际的深渊,作为人类,自豪感和谦卑感总会同时油然升起.
我们庞大而壮丽的银河系拥有一千亿颗恒星,但在无限的时空海洋中,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宇宙岛.
太阳像一个威严的家长,带领着它的家族逡巡在银河之滨.第三轨道上这颗美丽的行星,便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地球.
当猿人直立行走后,观察星空的活动便随之开始了,天文学的历史几乎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而漫长.
把行政区划的办法移到天上,人们掌握的星空图和地图一样日趋详尽.大熊星座,猎户座,半人马座……于是天上有了一座动物园,并写满了迷人的神话传说.
然而,当一种奇特而罕见的天象赫然出现时,人类曾陷入极度的恐惧和惊惶,那便是彗星的猝然光临.
在汉语中,“彗”是扫帚的意思.老百姓也向来把彗星称为扫帚星,它的确像一把凌空高悬,熠熠发光的扫帚.
这样一个毛茸茸的陌生天体,突然间闯进秩序井然的星空,难怪幼年时代的人类不知所措了.
古人曾相信:“彗出北斗,兵大起;彗在三合,君害臣.”
《基辅编年史》认为:“彗星预示着内乱频繁和恶人入侵俄罗斯土地.”
流行于欧洲的《奇迹史记》一书则说:“彗星是不幸事件的可靠征兆.世界末日和可怕的最后审判已经来临,并站在门坎上.”
真可谓迷信所见略同.其实世界之大,哪年没有天灾人祸发生.信手拈出一两件和彗星的出现相附会的确不是困难的事.这也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吧!
彗星当然不介意它蒙受的不白之冤,倒是人类在自己编造的荒唐故事中,无端受了几千年惊吓.
自从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中心的位置移开后,地球便再也没有回到那个位置上去,人类却因此找到了认识宇宙的新起点.
彗星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也一层层揭开了.原来它是一种很普通的天体,有人称它是太阳系的流浪汉.
迄今发现的彗星共有1800多颗,它们中的大部分和我们仅有一面之缘,匆匆绕过太阳后,便沿着抛物线或双曲线一去不返了.
只有沿着封闭轨道运行的彗星才能去而复来,这便是周期彗星.科学家把200年定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的分界.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几乎把毕生精力消磨在对彗星的研究中了.他观测了1682年的大彗星后,发现它描绘的曲线和1531年、1607年的彗星惊人地相似,哈雷大胆断定,这是同一天体的三次出现,并预言它将于76年后再度回归.
这颗彗星没有失信于哈雷的期待,它于1759年准时回来了,而哈雷却在此前17年溘然长逝.人们怀着深深的敬意,以发现者的名字为这颗彗星命名,爱德蒙·哈雷的名字从此被大写在天空中.
而哈雷彗星最完整的资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汉字书写的.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人类关于哈雷彗星的第一次记载.
从海王星之外的太阳系郊区急来归,沿着扁平的椭圆一直走到金星轨道内的近日点,然后匆匆绕过太阳又扬长而去,这便是以76年为周期的哈雷彗星之路.大行星的摄动常常影响它行程时刻表的精确性.
光谱分析表明,水、氨、氮、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不完备分子的自由基,是哈雷彗星的主要成分.在幽冷深邃的空间,它们和尘埃砂砾一起,冻结成硬梆梆的团块.科学家形象地把彗星称为“脏雪球”.
渐渐靠近太阳了,表面开始受热而汽化,于是冬眠的彗星进入生命的活跃期.反射阳光和自身受激发光使它披上了辉煌灿烂的外衣.
中间那团明朗而密集的凝聚物是彗核,朦胧而蓬松的气体包层是彗发,边缘还有一圈暗淡而稀薄的氢云,它们共同组成了怒发冲冠的彗头.
彗尾则更加壮观了.这根势欲扫天的大尾巴从何而来呢?
光焰喷薄的太阳,照耀着辖区的每一寸空间,同时抛射出源源不断的亚原子流,形成吹向四面八方的太阳风.彗星上弱不禁风的尘埃和挥发物质便在太阳风的吹拂和光的压力下,拖出一条明亮的大尾巴来.难怪离太阳越近,尾巴越长,不管走到何处,尾巴总是指向背着太阳的一面.当它辞别自己的主宰再次远行时,尾巴已经成了照耀路程的一盏车灯了.
哈雷彗星上次回归的1910年,许多地方曾举行了世界末日集会,人们怀着不可遏止的恐怖,等待地球和哈雷彗星相遭遇.直到5月19日地球安然无恙地穿过彗尾,这种杞人之忧才告结束.原来彗尾是比实验室里制造的真空更为空虚的稀薄气体,科学家把彗星比做“空口袋”,“看得见的乌有”.
哈雷彗星横跨太阳系的跋涉并不是悠哉游哉的闲庭信步,来到太阳身边一次,它便要被剥掉一层皮.这种有去无回的物质损耗将导致哈雷彗星在遥远的将来走向消亡.
今年又是哈雷彗星归来的时候了.从1910年算起,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变化是哈雷彗星任何两次回归之间所不能比拟的.再也没有人像上次那样如临大敌,全世界在翘首期待,就象迎接久盼的节日.
国际天文学会第一次制定了全球通力合作的国际哈雷彗星观测计划,并把1985至1986年定为国际哈雷彗星观测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已不再满足于地球上的守株待兔了.美国、苏联、日本和欧洲空间局都竞相发射了各种探测器,飞向哈雷彗星经过的天域.这是人类和哈雷彗星结识以来,最隆重而盛大的欢迎仪仗.
哈雷彗星的回归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呢?科学家认为,彗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太阳系边缘的深度冷藏区度过的,如同被保存在巨大的冰箱之中.构成彗星的物质,应该保持形成时期的初始状态.通过对彗星这一宇宙化石的研究,无疑将大大丰富我们的天文学知识,并有助于最终揭开太阳系的起源之谜.
不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一生只能有一次珍贵机会瞻望哈雷彗星的风采,但人类的观察和探索将永永无穷.我们的子孙无疑会和哈雷彗星建立更亲密的交往———当它走完76年的道路再度回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