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请老师提供2-3个有特色的历史数字故事PPT,将身边的历史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01 01:48:37
请老师提供2-3个有特色的历史数字故事PPT,将身边的历史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而充分展示作者的经验和情感。可以选取身边的历史故事或历史变迁,如地域的变迁或风物的演变等;也可以选取课文中的一段历史,讲述故事。
请老师指点如何从历史数字故事中体会到历史素养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解题思路: 历史知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历史史实与历史评论。一切历史评论是建立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之上的,历史评论是历史史实的引申与拓展,是对历史事实发表的看法。了解历史史实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实服务的,是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因此,历史教师要真正地落实新
解题过程:
答疑网规定一次只能回答一个问题。抱歉!
最终答案:浅谈如何提高现代中学生的历史素养 现代中学生,由于受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理科和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被极大的忽视,结果导致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以其丰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然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一般是临考试前背一背,纯粹为应付考试而学;高中学习历史只是为高考作准备,为高考备水一战。从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功能在一点一点的流失,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基础教育承担着塑造未来公民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艰巨任务,这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运的兴衰。 为此作为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不仅要在课堂上要注意营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积极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个人素质,同时呼吁提高家庭、社会的重视程度,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探究讨论方式,建设高效课堂是提升中学生历史素养的首要途径。 (一)依据新教材,活化教材思想创新思路,领悟教材编写新模式,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体会历史,在适度的问题中感悟历史,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历史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情”、“趣”化。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鲜活地再现历史情境,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最终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历史的真谛,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对于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有位学者概述了以下七种主要的方法: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方法富有实际操作性,也是完全适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再补充文字材料介绍邓世昌的英勇事迹: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这样就使黄海海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脑海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讨论式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种最佳手段。因为通过老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历史的思维之中、处于积极的课堂参与之中。这样,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正视历史的时代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较,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个人更深入地参与历史的教学之中。例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最早兴起于东南沿海?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联系中国古代明清的经济、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等等知识来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历史问题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认识、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学习不只是了解过去,还要认识现实,所以采取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更好地培养了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我们的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培养中学生自身素质是提高其历史素养的必要条件。 (一)大量阅读各种历史题材的书籍、史籍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可以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来了解历史,培养历史素养。《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最好的素材。 (二)关心时事,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最高的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学习的最高素养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体现了这一学科更强的人文性和实用性。学习历史最终目标就是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来指导自己平时的实践和行动,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从历史事件中找到现实问题的历史的影子和历史借鉴。历史科目也会涉及到现实生活,这就需要中学生在学习史实的同时积极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收集和材料挖掘,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问题、知识经济问题、重要的区域问题、科技对时代的拉动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其他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等。 如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分别照搬照抄了苏俄的革命道路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结果都失败了。中共最终都是立足中国国情,有鉴别地借鉴苏俄、苏联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才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另外,在评价一个人物时,也要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认识到人物的缺点,但更要看重和放大人物的优点和长处,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学会为人处世,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在看待当今一些现象和事物时,也要适时地运用我们从历史学科学习到的学科能力和培养的素养来处理、看待现实问题,使学生们在处理问题时更科学、更理性、更合理、更公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树立起正确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三、提升中学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重视。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一定的过去性特点,导致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同时,由于学生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的影响,以及高考体制的束缚使他们对学习的被动应对,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所以,历史与社会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对课程起初有很大的好奇心,甚至引发浓厚的兴趣,但真正到了课堂上往往兴趣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源头活水”应该是──回归生活,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记得在讲《对外开放》一课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湛江市市长你如何利用对外开放的政策发展湛江?激发学生兴趣,以他们的视角去看自己生活的城市,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建立幸福湛江。让笔者意外的是,这些孩子们提出很多的意见,策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某位中学历史教育专家说过:“过去,我们告诉学生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希望他们能记住历史。现在,我们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探寻历史,希望他们对历史进行思考和认识从中汲取智慧。”新课改下的历史教育不仅仅是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热衷教改的历史教师以教历史为荣,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历史素养,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讲述中华光荣的历史传统,创新教材思路,润物于无声之中,创优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要我们牢记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将它化作自己敬业行为的理念, 向更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向迈进。让我们的下一代在历史学习中提高民族素养,提升民族素质,让自己不愧对炎黄祖先,让我们的中华美德代代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