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2009诺贝尔华人获得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0:40:28
2009诺贝尔华人获得者
中文名:高锟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别:男
  出生年代:1933年
  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
  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高锟年轻时在做实验开发电信与信息.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