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求几篇关于科学教学的稿件,要注明转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29 10:16:11
求几篇关于科学教学的稿件,要注明转载
是关于教学心得或则教学方法的,不是具体的课件,1楼,没看到要注明出处吗?
科学课教学心得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其中,科学课程是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它试图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课程.
我在义务教育7年级第一学期的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科学课教学理念的理解,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收获.
突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习惯和实践能力.而这正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缺乏的.在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探究自然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扮演被动的角色.而事实上,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科学课的授课过程中,我更加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加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中,有比较多的教师演示实验.我发现这些实验的很多内容,是学生原本便具有的生活经验,或完全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获得结论的.于是我把部分操作较为简单和安全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则力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这主要表现在:
在进实验室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即希望通过实验得到或验证哪些结论.其次,我为每位学生印发了一份实验报告(见附表),清晰的给出了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有章可循.同时我在实验报告的“现象”和“结论”栏中列出框架,帮助学生理清思维.最后,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保证实验的安全.
实验结束后,给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结论的交流机会.通过讨论,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对于能够通过自己亲自实验得出正确结论,有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学习充满兴趣.
注重知识的完整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的不仅是知识的内容,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站在一定高度,较为完整的认识某一知识体系或内容,是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物态变化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在带领学生认识现象的同时,教会他们学习和总结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第一节熔化和凝固的授课过程中,没有局限于课本本节的内容,而是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现象为入手点,引导学生得出物质三态变化的概念,试图给学生对于物态变化的较为完整的认识:
当学生对于物质三态变化有了宏观的知识概念后,对任意两态的变化的学习就显得更加有板有眼和容易接受了.同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与我一同得出上述图表时,初步体会了知识的相互关联与总结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
丰富课堂练习形式,将德育融入课堂
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我试图通过丰富课堂练习形式,把传授知识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育功能完整的发挥.
例如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学生由于有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基础,对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是较易接受的,但在区分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为真正落实此知识,我设计了十余种常见的变化:A酒精挥发;B镁条燃烧;C矿石粉碎;D湿衣服晾干;E铁钉生锈;F煤燃烧;G火药爆炸;H食物腐烂;I水结成冰;J氧气液化;K蜡烛熔化等.请学生对这些变化分组讨论、进行分类,然后请每组都派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我所预设的表格中:
表格完成后,我与学生一起公开进行评判.遇到不同见解时,鼓励学生参与辩论,让他们在与别人观点的交锋中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尊重他人的意见.在评判过程中,学生的关注性极高,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例如利用十一假期,我要求学生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博物馆或主题公园中,任选其一进行参观并写出参观报告.在认真阅读了学生的报告、打分并给出评语后,我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展示.
以上是我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和专家予以指正.

体验,让科学课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科学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科学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创设情景,辅以老师的鼓励,学生的亲身体验,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快乐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重心转发转移到帮助引导孩子们寻找适合自己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学习方式上来.体验型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用心灵去感知、感悟事物,在多种反复体司的过程中促进情感的发展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此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时了,隋后就房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结孩子来说,听到很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是解决知行问题的关键.新课程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把大量的生活资料编入教材,为老师组织体验感悟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呢?实践证明,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可以精心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使学生动起来;通过观察、实践、制作等形式的亲身体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享受学习科学的快乐.
一、实地体验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对自己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常会产生“我要观察”,“我要实验”,“真想试试”的强烈欲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结合科学课的内容,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自己去探寻答案、寻求真知.例如教学《土壤与生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朗诵写“土壤”的一首诗,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然后带领他们去校园实验田观察土壤及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大家都欣喜地带上了工具,有放大镜、塑料袋、小铁锹……我们尽情地观察土壤中的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活动,感受到土壤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动植物们生活的家园.还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带回教室,摊在纸上用放大镜研究.结果发现土壤颗粒有大有小,有硬有软,颜色也有深浅,大家对此提出了疑问,我趁机让学生打开课本寻找答案,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壤的种类让大家细细观察,并与刚才大家采集来的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自己采集的属于哪一种类,还回忆分别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大家兴趣盎然,抢着发言.最后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由于社会发展,人口、工厂的增多,排放出的‘三废’没有经过合理处理,因此我们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差,大地母亲也在暗自流泪呢.”大家听了,都议论纷纷,于是自己带起了头,不乱扔垃圾,班中多了一个用来收集废纸的大袋子,渐渐的,各个班中都采取了这一行动,我校少先大队部还发出了“争做环境小卫士”的号召,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还这样写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设计出新型污水处理机.”
二、情感体验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爱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在设计《动物的相同与不同》这一堂课时,把猜谜语、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动作引进科学课的教学中,我把小兔子、鸽子、青蛙、小乌龟、小金鱼等带进课堂说,现在老师想把这些小动物交给你们“领养”,你们愿意吗?学生一听老师这么说,兴趣就马上来了,然后老师因势利导:“要领养好小动物,必须了解动物的什么?你们能模仿出这引些小动物吗?”.这样,同学就很主动地学习研究小动物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对于科学知识学得轻松、理解透切、掌握牢固,课堂学习效率较高.
通过让孩子们乐于操作的亲身体验,“小动物们这么可爱,我要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种子深深地播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爱护小动物”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三、亲身体验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老师尽量多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人们常说的“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动手做一遍.”这“做”正是学习的体验,它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加拿大科学教学盛行的“做中学”也特别强调“做”.因此,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方式进行.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更多地了解周围的信息,我在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进工厂,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学习了《调查》一课后,我带领学生来到了学校附近的瓜子加工厂进行实践、调查.有的当起了小工人,体验到了当工人的不易,有的了解了“炒瓜子”的整个制作过程,有的走进了厂长室,了解本厂的经济发展情况,班长还在一边有条不紊地结算一天的生产量、成本和利润.大家从实践中体验到,加工一颗小小的瓜子可真不简单,当好一个厂长更不简单,不仅要及时了解分析市场行情,还要组织管理好工人、设备,平时注意精打细算,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临走出工厂时,厂长认真地同大家握手,请大家提一些建议,几个学生向他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金点子,受到了厂长及领导的赞同.
四、动手体验
儿童天生不愿守成,天生乐于创造,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精心培养,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要大胆实践,学以致用,勇于创新.只要让他们充分自主,自然就会出新出彩.例如:学了《手提袋的制作》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着做一个漂亮的手提袋,大家分小组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找来了绳子、水彩笔、毛线等,然后根据各自的想法,精心设计起来,很快一个个小手提袋做好了,有花朵的图案、有动物的图案,为纪念奥运会,有的同学还把奥运五环设计了上去,十分富有历史的意义.大家高兴极了.有的人还用亲手做的手提袋装文具,有的说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做礼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中得到无穷乐趣,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悟出道理,发现新知识,提高技能.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只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特点,遵循科学课教学规律,多方面激发探究兴趣,培植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动起来,这样,就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并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静态为动态,科学课堂就会活起来.
《科学》体验式课堂组织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体验性学习正是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实验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能内化学生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帖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反映孩子们的生活需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对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还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关于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心得
我教科学课已经一年了,关于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有一些心得,今天讲出来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科学”课不光是名字发生了变化这么简单,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教育形式的改变;是教育材料的改变;是教育角色的改变…….每个开始接触科学课的教师都有许多的疑问,首先提出的问题是“科学课是怎样的一门课?”“科学课怎样上?”在科学三年级上册前言中是这样回答我们的——科学课是一个个有趣的、有意思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这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就算学习学了吗?是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教师通过设计活动来教学.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就称为“教学”.教学设计,正是规划一个学与教相互配合的序列,安排好各种教学的“事件”、“情境”与“刺激”,以唤起、维持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科学课时是怎样做的.
我在教科学课时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要求第一点就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着眼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引导学生生动活波地主动地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基本理念是我们科学课教师在教学时的指航灯,我认为《科学课程标准》就是科学教师寻找教学理念的依据.我在2003年的时候拿到了《科学课程标准》当时的第一印象是“看不懂”认为还是《自然教学大纲》比较条理清晰;再看《科学课程标准》是在我开始上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时,当时我在备课时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打开《科学课程标准》惊奇的发现以前看不懂的地方正是问题所在;因此我建议各位科学课教师首先读一读《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教材是以单元的形式来表现内容的,每一单元都是独立的,但是每一个单元又有联系,学生通过各单元的学习在连续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备课时提倡“单元备课”;单元备课”时,首先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理解教材的内涵,理解编者的意图,综合分析学生情况、本单元教材重点、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培养的能力等等.然后,要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制定教学具体目标;围绕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合理的安排各项活动的程序;最后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
《科学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展开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科学知识,有效的整合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首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第一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科学学科的名称以“自然常识”到“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往的“自然”学科主要以学生学习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新课程科学学科要求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新课标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作出明智的决策,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注重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第二是过程与方法;新课标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着应用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学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猜想;尊重证据;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具有坚持性;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还是自信心的增强,还是遇到困难自己去克服,学生都会得到体验.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整合.三维目标整合不是简单把三个目标叠加,而是要树立“以知识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的体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小学新课程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基础,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学生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的丰富想象、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些饱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性基础.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目标的达成,不可能通过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性操练而达到,而只是通过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探究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开展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教学设计中教学准备是比较复杂的一项,一般教学准备要从两个方面备课,一是教师准备,主要是我们在上课时需要的教具及学生活动时所需的工具、材料;二是学生准备包括学生活动时的物品、资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我们教师即要准备课堂演示用的材料、课件、图表、工具;还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活动材料,对于每一样材料都反复推敲,让学生活动更理想.
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就是教学过程了,一般要求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包括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思路四个方面,教学步骤有观察-提问-制定计划-科学探究-整理-交流等六个部分,当然还要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对待;比如:对于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为目的的设计,以上六个部分就不能缺少;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蜗牛》;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完全是按照观察-提问-预言-科学探究-整理-交流的步骤完成的;而对于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对于科学探究这一步骤就可以简略,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有生命的物体单元中《动物怎样生活》《形形色色的动物》两课就不需要“科学探究”;对教材而言,一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编排方法,而一本教材只能呈现其中的一种.因此教师有重组内容的可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条件不同,不同教师和学生也存在差异,所以重组教学内容也是必要的. 如: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他们对“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三年级《科学》下册)正是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背景下,一次让学生从经验走向科学认识,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典型的认识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有意义的价值.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隐含着对比实验的要素,什么是变化的(不同的),什么是不变的(相同的),教材也许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直接提出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势必要碰到这个问题,运用学生平时常见的材料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初步感知“变量”和“不变量”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感悟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的活动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观察一大一小两个瓶子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瓶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让学生猜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物体的大小和沉浮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大小”的概念还比较糊糊,这一设计为学生初步建立大小的概念和后续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从教学效果看显得很有必要.
活动二:观察第一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提出:那么把下列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第一组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铁丝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哪些物体会浮上水面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试着推测:可能跟轻重有关,极少的学生认为可能跟大小有关.真是这么回事吗?学生动手操作,却得到了他们意料之外的结果:物体的沉浮跟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无关!大家露出了迷茫的神色,产生了积极的探究冲动,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活动三:观察第二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究竟有关吗?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第二组材料:大小不同的瓶子五个(其中三个一样大),螺帽若干,让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选择大小不同的三个瓶子,但重量相同(教师在瓶中放了重量不一的彩泥),分别往瓶子中放入数量等的螺帽,结果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于水面,一个有点沉.当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大家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还是有关的.
实验二、选择大小相同的三个瓶子,里面放入数量不等螺帽,再放入水中,孩子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重量也是有关的.
这下学生感到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前后两组材料的实验结果会如此不同呢?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活动四:两组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为什么用前面的一组材料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刚才这一组材料与前面一组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候,学生探究的触角伸向了新的探究深度,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与轻重有关时,就要对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进行控制;反之,就要对“轻重”进行控制.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能引导他们探究到这一步,或接近于这一层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最后我来说说“教学反思”,我和大家一样也不喜欢写课后反思,特别是上完课以后特别有想法但没有时间、精力来及时记录下来,过一阵子就想不起来了;等到学期末需要总结时就没有什么写的.其实课后反思没有多么复杂,就是需要一点小技巧:一是准备一个小本子,最好随时携带有想法时记下来;二是养成每课小结的习惯,我们科学教师一般都带平行班,在所有班级上完一课后及时小结记录效果也不错;三是多参加活动,每一次参加有关科学课的各项活动,对自己都是一次促进,推动我查阅资料、推动我总结经验,活动过后都受意良多.
最后谈一谈在《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分布》一课中的做法,开学初由于教材还未到,所以我编写了《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分布》,第一次教学时我设计了用2课时,第一课时有出示课题、制定计划、学生调查三部分,第二课时是汇报和绘图,结果学生在第一课时制定了计划、调查都浪费了许多时间,调查的也不全面,在第二课时由于时间相隔较远学生都忘记了.第二次教学时,我计划用1课时,先在教室中简单制定计划,然后按各小组分片区调查,最后在指定地点集合汇报.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一个片区的调查详细了,但是不能把整个校园都调查一遍.第三次教学时,我把校园分成四个区,每个小组四个同学各调查一个区,下课前四个人共同绘图.结果比较理想,大多数小组都完整的绘制了校园内植物的分布图,缺点是学生在交流是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以上是我的一些凌乱的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