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23:34:1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基础教育领域,各项改革举措也稳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目标如期实现,基础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依法扫除青壮年文盲.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基”目标已经如期实现.到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截止到2001年底统计,全国实现“两基”的县(市、区、旗)及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达到2573个,占全国总数的90%;实现“两基”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1%,通过“两基”达标的省、直辖市达到12个;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8.7%;全国初中在校学生数达到6514.38万人,比1992年增加2392.09万人,增幅达58%;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已经达到19057.8万人.与此同时,男女童在入学率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有进一步发展,截止到200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31所,在校学生28.636万人,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05%和437%.学前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全国文盲人数大幅度下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成人文盲由1990年的1.82亿减少到2000年的0.85亿,10年减少了近1亿人,成人文盲率由22.23%下降到8.72%;其中青壮年(15-50岁)文盲由6167万人减少到2000万人左右,青壮年文盲率由10.34%下降到4.8%,达到了预定5%以下的目标.我国扫盲工作取得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我国成人识字率居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前列.
  此外,国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普通高中发展.到2001年,普通高中学校发展到1.49万所,招生557.98万人,在校生达到1404.97万人.与1995年相比,普通高中学校数增加了910所,增幅达6%;年招生数增加了284.33万人,增幅达104%;在校学生数增加了691.81万人,增幅达97%.
  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1999年到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翻了一番,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4%,高考录取率由1998年的36%提高到58%.
  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2002年内全面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二是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其他各级人民政府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特别要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同时,中央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一是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县级人民政府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通过银行及时足额直接拨入到教职工在银行开设的个人工资账户中,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到2002年5月底,全国已有87%的县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中央财政从去年开始,每年安排50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专门用于帮助中西部地区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二是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经费.县级人民政府按照省级人民政府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对学校所需正常运转经费予以保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农村小学每学年每生160元,农村初中每学年每生260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上下浮动20%),对实行“一费制”后形成的公用经费缺口,应在上级人民政府的转移支付中安排.三是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省、地(市)级人民政府设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设立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补助资金,2001年和2002年共安排30亿元,重点支持困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在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各级政府筹措资金,集中消除中小学危房170万平方米.
  三、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促进了校长、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教育事业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地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如在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上,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并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严格核定编制,科学设置岗位,严格考核考试,全面推行教职工聘任制;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人才市场,形成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调整和优化教职工队伍.
  我国自1993年之后相继颁布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形成了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1996年,按照《教师法》的授权,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1997年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过渡工作.《过渡办法》规定,对1993年12月31日在岗的教师,凡具有教师职务,考核合格,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过渡取得教师资格.2000年,教育部颁发《实施办法》.从2001年开始,国家正式启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200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自1995年以来,高等师范学校共培养本科毕业生约48万人,专科毕业生约90万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毕业生约168万人,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学历培训中学教师39万人,小学教师110万人.此外还对大批中小学教师开展了非学历培训.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从1988年的68.1%、35.6%、41.3%提高到2001年的96.8%、88.7%、70.7%,其中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从1995年的5.61%、9.47%提高到2001年的27.4%、16.95%.2001年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0.63%.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我国现有的师范院校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基本满足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需求,并为高中阶段教育培养新教师.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高等师范本、专科学校在校学生数约135万人;中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约66万人;教育学院在校学员数约30万人;教师进修学校在校学员数约19万人.
  师范院校积极进行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渐趋合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职前培养层次结构重心逐步上移,办学层次和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从1995年与2001年比较来看.高师本科院校有较大发展,学校数由76所发展到109所,校均规模由2806人提高到8718人;专科教育得到加强,学校数由160所减少到101所,校均规模由2310人提高到3327人;过大的中师办学规模合理收缩,学校数由897所减少到570所,校均规模由945人提高到1162人;教师培养培训资源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组的效益明显.教育学院已由1995年的242所减少到2001年的138所,教师进修学校由2031所减少到1866所.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教师待遇显著提高.近几年来,国家多次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高校、中学和小学的平均工资分别比1995年增加179.8%、100.4%和93.7%.教师住房得到很大改善,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从1993年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0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10.81平方米,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
  四、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99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课程改革作了总体部署.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上百名专家,对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5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等11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各教材编写单位依据修订后的大纲,对教材做了相应修改.2000年秋季,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的主要学科开始使用新修订的教材,2001年秋季,小学、初中所有年级和所有修订的学科都使用了新教材.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于2001年6月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文件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内容涉及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原则,2001年1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印发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5月印发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德育课程改革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形势的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增加了用于活动、社会实践的课时和进行时事教育的内容.2001年7月开始研制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02年下半年基本完成制定工作.此外,还制定了与课程改革配套的系列文件,如《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等,这些文件将在征求意见后在实验区使用.
  教育部于2001年确定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并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五、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地位明显提高.中央多次就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制定重要的方针和政策,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之外,各级教育部门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德育活动载体日益丰富.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央和地方普遍重视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教育部牵头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利用国家彩票公益金扶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2001年,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160个县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2002年,又支持164个县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各地根据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通过多种渠道已建或在建一批青少年活动场所.到“十五”期末,全国90%的县至少要建有一所青少年活动场所.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加强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一些传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不仅继续发挥作用,而且不断充实新内容.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尤其得到重视.教育部开设了师德论坛,探讨新时期师德建设理论和实践;成立了师德报告团,在各地巡回演讲,积极宣讲师德建设经验和体会.这些富有成效的活动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此外,教育部门不断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进一步改善社会育人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如中央综治委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加强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统筹协调和指导;教育部门还加强与公安、文化、市场监督等部门的配合,积极开展治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娱乐场所,加强“网吧”管理,创建精神文明社区建设等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同时,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家庭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形式,密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逐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工作.
  六、实施“校校通”工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具体目标是:第一,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第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2001年9月,我国信息技术课开课率:普通高中92.15%,大中城市初中65.32%,独立建制的小学10.33%.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从1999年底的165万台增加到2001年底的367万台(小学76人拥有1台计算机,中学32人拥有1台计算机),校园网从1999年底的3000个增加到2001年底的10687个.
  为推进中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为中西部农村小学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配备电视机、DVD机和教学课程光盘;在农村初中和完小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依托乡镇中心学校,逐步建立乡镇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为支持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2000年,共组织举行了多次向中西部中小学捐赠活动;2002年3月,教育部发起向贫困地区中小学捐赠计算机的活动,为贫困地区捐赠计算机2万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