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五篇短小精美的课外古文篇章,要带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16:59:22
求五篇短小精美的课外古文篇章,要带翻译
6篇供参考,有的话还有更多:
1.《梦溪笔谈·神奇·鳗井》
原文: 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深泉鳗井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相传云:“黄巢曾以剑佛之。”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译文:越州应天寺有一口鳗井,在一块巨石上,高数丈,井口只有几寸宽,是一个石洞,深不可知。唐朝时徐洞诗中说:“深泉鳗井开。”说的就是这口鳗井,这井由来已久了。井中鳗鱼有时游出井外,被人捡起来放在怀袖之中,鳗鱼也一点都不惊惶。井中鳗鱼样子和一般鳗鱼相仿却有鳞片,两侧耳很大,尾部有刀伤一样的痕迹。有这样的传说:“黄巢曾经用剑划伤了鳗鱼。“只要鳗鱼游出井外,越州一带必定有水旱疫病之类的灾祸,当地人常常以此为征兆。
2.节寰袁公墓志铭(节选) 孔贞运撰、王铎书
于戏!慨日朝鲜失守,而登州从此多事矣。读大司马节寰袁公抚登章奏,知老成御侮,其绸缪定倾如此,其周且蚕也。孰使十六年来,海无传烽,亭有卧鼓,则惟公之赐。使天假数年,则公将奋谋决策,焚冒顿之虎落,犁老上之龙庭,以抒我皇上东顾之忧。而今已矣,惜哉!
公以崇祯癸酉十月十一日卒于里。讣闻,上赐祭葬如令。其赠荫易名,侯部覆行,诚异数也。公配宋夫人,后公二年卒,檄恩袱葬。
其子户部主事枢,以大宗伯董思白及南京掌院王觉斯二公所为状,属余铭诸墓。公尝为苏司理,余国隣垊也。嘉公功在社稷,铭其可辞!
译文:呜呼!慨叹近日朝鲜失守,登州从此就无宁日了。读大司马节寰公袁可立巡抚登州时的奏章,知道他处事老成可以抵御外敌,他谋划定策老成稳健,思虑周密又环环相扣。谁让十六年来,海疆安定,沿边无事,就是拜袁公的努力所致。假如上天再给几年时间,袁公可以竭力谋划定计,平定边患,破敌老巢,以解我皇东面的忧患。如今都完了,真让人叹惜啊!
袁公在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十一日在家乡去世。消息传来,皇上恩赐、祭葬仪礼都按规矩办。他的追赠、恩荫、谥号,爵位的赐予,都非同寻常。宋公原配夫人宋氏,比袁公晚两年去世,皇命恩赐厚葬。
袁公的儿子袁枢任户部主事,用大宗伯董思白(董其昌)和南京掌院王觉斯(王铎)两位先生所写的行状,请我作墓志铭。袁公曾任苏州司理,与我也算有同乡之缘。这位伟大的先生功在国家,他的功绩值得铭刻彰扬。
3.刘大夏不循先例
原文:东山刘公为广东方伯时,广中官库有一项羡余钱,自来不上库簿,旧任者皆公然取去,以充囊箧,相袭以为固然。公初至,发库藏,适前任有遗下未尽将去者,库吏以故事白,云不当附库簿。公沉吟久之,乃大声曰:‘刘大夏平日读书做好人,如何遇此一事,沉吟许多时,诚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乃命吏悉附簿,作正支销,毫无所取云。
国库余钱历任私,刘公乍到也沉思。
丈夫何枉诗书读,愧对先贤命正支。
译文:东山刘公(刘大夏)担任广东方伯时,广东官库有一项“羡余钱”,从来是不入官帐的,前任官员都公然地拿走,收入自己囊中,沿袭下来把这种作法当然理所当然的。刘公刚到,检点库藏,正好还有前任遗留下来没拿完的“羡余钱”,仓库官吏把以前的事情告诉刘公,也说不应当记入仓库帐目中。刘公沉吟良久,终于大声说道:“我刘大夏平日读书做好人,怎么碰到这么一点事,就沉吟考虑了这么久,真是有愧于古时贤人,不算大丈夫啊。”就命管理仓库的官吏都记入帐目,作正常的开销计算,丝毫也没有收入私囊。
国库余钱历任私,刘公乍到也沉思。
丈夫何枉诗书读,愧对先贤命正支。
4.燕京岁时记·冬至
◎冬至
  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
  按,《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故不贺。又《演繁露》: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言殊穿凿。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若如《演繁露》二氏为之之言,则何者为馄何者为饨耶?是亦胶柱鼓瑟矣。
译文:
冬至,是要到郊外祭拜上天的节令,百官都会呈上颂贺的表章。民间不大张旗鼓地过这个节,只是吃馄饨罢了。和夏至时吃面一样。所以京城俗谚说:“冬至馄饨,夏至面。”
另外据《汉书》说:“冬至日起阳气渐渐涨起,君王之道上升,所以要颂贺。夏至日起阴气渐升,所以不颂贺。”又有《演繁露》说:“世人有说馄饨是塞外浑氏和沌氏做出来的(所以叫馄饨)”。这说法十分牵强。馄饨的外形如同鸡蛋,十分类似于传说中天地浑沌时的样子,所以在冬至这天吃它。如果真像《演繁露》中提到的浑、沌二氏做出馄饨所说的,那什么样的是馄,什么样的是饨呢?这说法实在是牵强附会。
5.《金史·冯璧》
《金史》称:冯璧,字叔献,真定县人。幼颖悟不凡,弱冠补太学生。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制策复优等,调莒州军事判官,宰相奏留校秘书。未几,调辽滨簿。县有和籴粟未给价者余十万斛,散贮民居,以富人掌之,有腐败则责偿于民,民殊苦之。璧白漕司,即日罢之,民大悦。
译文:
《金史》称:冯璧,字叔献,真定县人。小时候就聪惠不凡,刚成年就被补入太学成为太学学生。承安二年考中经义进士,制策也是优等,被调任为莒州军事判官,宰相上奏请求将他留在京中校检文书。不久,他被调任辽滨簿。县里买粟米还有十余万斛没有付钱,这些米就分散贮存在民间,由富裕人家管理,米有腐坏损耗官府就向百姓追偿,百姓因此困苦不已。冯璧报请漕司,当天就废除了这项规矩,百姓们非常高兴。
6.《吴琳能官能民》【明】郑瑄
  吴公琳入吏部,以致仕家居。上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致公旁舍,见一农人坐小几,拔秧布田,貌甚端。使者问曰:“此有吴尚书家何在?”公敛手对曰:“琳是也。”使白状,上重之,复召为复官。
--《昨非庵日纂》
译文:
吴琳先生进入吏部后,被罢官闲居在家。皇上曾派人来看他。使者悄悄地来到吴公家附近,看到一个农民坐在小几上,拔秧种田,样子很端庄。使者就问道:“这附近有位吴尚书,他家在哪里啊?”吴公敛手作礼答道:“我就是吴琳啊。”使者回报了这事,皇上很敬重他,又召他做官,官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