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清末新政的内容,辛亥革命因何而爆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1 10:40:16
清末新政的内容,辛亥革命因何而爆发.
清末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
  第一,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政府推行“新政”,编练“新军”.而练兵需要巨额款项,因而筹饷就成为清末统治者的又一“要政”.
  为了筹饷,清政府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从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年在吉林征收烧窑捐、车辆捐;在其他地方征收牛捐、马捐、盐商捐、绅富捐,还有户口税、丁税等.同时,还乱提税率,有由户部决定在全国公开加收的,也有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的,并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如此“筹饷”,使财税紊乱,贪污横行,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对毕业留学生,分别赏给进士、举人等出身.对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与派出学生同等对待.为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清政府分别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由于举办“新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行筹款,每年要向各省摊派2300万两,这些都以捐税的名目直接或间接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人民不胜负担,自发斗争更为广泛.有的地方由“抗洋捐”、“反赔款”发展到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其次,“新政”虽然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迭,如军机处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1905年7月的上谕也承认,实施新政“数年以来,规模虽俱,而实效未彰.
  再次,由于“新政”的目的与施行后出现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引起了新旧势力之间以及旧势力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种种纷争.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盲、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在“新政”推行期间,袁世凯抓住“练兵”、“筹饷”两项要政,奏请拨款100万两,编成北洋六镇.同时,还担任参预政务、督办关内铁路等要职,羽翼遍布朝廷内外,死党分据要津,成为声势显赫,左右朝政,继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又一权臣.
  总的来看,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当时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为辛亥革命的到来丰富了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群众基础(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军事基础(各地编练的新军基本上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军事力量),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