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椎髻仰面”中的“椎”究竟该读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14:02:53
“椎髻仰面”中的“椎”究竟该读什么?
《核舟记》中有“椎髻仰面”一词.对其中的“椎”字之读音,许多参考资料各有说法,莫衷一是.按说,“椎”字有两种读音,既可读“锥”,又可读“垂”,且都似乎说得通.但若想弄清楚,我认为还得去追根溯源.如果认为这里“椎”当读zhuī,那么就我所见,个中原由大概是“椎”与“锥”在现代语文中,两者做锥子讲时可以相通,而束发而冠也类似锥形,所以就有了“椎(zhuī)髻”(即发髻盘结于头顶)的理解.另外,“椎子”一词,在古代或指尖头的钻子,或指一种纺织工具(类似于梭子),从这些形态上看,也相近于锥形.正因为这个缘故,常有人把“椎髻”误解为“锥状”之髻.而所谓“椎”(chuí),乃是一种捶击具,即锤.例如:《战国策"秦策》: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聊斋志异"铁布衫法》:沙回子得铁布衫大力法,骈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曾在仇公子彭三家,悬木于空,遣两健仆极力撑去,猛反之,沙裸腹受木,砰然一声,木去远矣.又出其势即石上,以木椎力击之,无少损.但畏刀耳.类似的材料在古代文献里数不胜数.从中可以看出,椎(chuí)这称谓沿用时间很长(实际上今天也还是在这么用,跟锤相通),质地不一,有木头的,有金属的,总之,椎(chuí),或者说锤,其基本形态即是有头有柄,古今亦然,尽管细节会有很多变化.若要弄清楚“椎”的读音,应该从“椎髻”这个发型的形状上去看.也就是说,只要弄清楚是锥形的髻还是锤形的髻即可分辨.我认为应读“锤”音,理由如下:髻作为一种古老的发式,古已有之.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是不能随意剪去的,最古老的发型据说早在燧人氏时期就已经出现.到秦汉时期,髻的花样开始繁多,但其中最为普通的莫过于“椎髻”——头发挽于脑后,以简单的丝带捆绑,形状如一把上细下粗的木锤.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云南晋宁出土的战国女性青铜器雕塑,其脑后就留着一个锤形的发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也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秦人典型的发式也是椎髻.(另有《史记"陆贾列传》中记秦“令兵士椎头结”.)《东观汉记》:梁鸿妻椎髻,着布衣,操作具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由此,“椎髻”又称“椎结”.后来,白居易也在《骠国乐》中写道:“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看来,这时的“椎髻”业已转为一种少数民族发式.所以又有:“椎髻化诗书,成宪遵先王”(椎髻,指边远地区的百姓,他们读了诗书也会受到教化)一说.而现代的畲族服饰的特点之一也是“椎髻跣足”.那么,为什么独舟子是“椎髻仰面”呢?可能原因有二:一、雕刻家认为舟子没有文化,因此给了他一个当时认为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才有的发式;二、雕刻家认为舟子也和东坡一样,超然物外,沾上了点仙道之气.我赞同后者,因为有宋朝徐瑞的一首诗——《马可卿弃家学道衲衣椎髻飘然有物外之思赋二》为证:我祖徐从事,君家马自然.何曾绝伦谊,皆得列神仙.四百金丹字,参同鼎器篇.能通言外意,即此民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