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3:35:00
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宋代放河灯,还施放焰火,刻有“神茶”、“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分贴于大门两侧,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
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缠足
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形尖小,以为美观.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缠足》载:“《道山新闻》云:(南唐)李后主宫嫔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令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如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在清代,1664年(康熙三年) 曾下令禁止缠足,1668年又取消禁令.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辛亥革命后,缠足之风始渐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彻底根绝.
在宋代,从穿戴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宋代对士、农、工、商的服饰,限制极为严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宋代的饮食相当丰富
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状况.北宋的东京,已传入南方的烹饪技术,改变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在那里,北馔、南食、川饭等几种菜系互相竞争,使饮食业变得更加丰富.宋室南渡后,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东京的饮食业也进入临安,使南北的饮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吴自牧《梦粱录》卷16)的局面.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来看,两宋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高超,有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酒、冻、、签、腌、托、兜等几十种,每一种都可以做出二十多个品种,可谓丰富多彩.
热闹的瓦子
所谓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吴自牧《梦粱录》卷19),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北宋东京又称瓦子为瓦舍、瓦肆.在瓦子中,有许多用栏杆之类东西组成的小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东京著名的瓦子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侏康门瓦子、州北瓦子等.其中,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货药、卖卦、喝故衣(卖旧衣服)、探、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宋室南渡后,一大批艺人辗转南下,来到临安,临安的瓦舍勾栏也迅速趋于繁荣,并超过了东京.到南宋中期,临安城内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以北瓦规模最大,有勾栏13座.城外有瓦子20座,如钱湖门外瓦子、嘉会门瓦、候潮门瓦、小堰门瓦、四通馆瓦、荐桥门瓦、艮山门瓦、米市桥瓦、旧瓦、北关门新瓦、羊坊桥瓦、王家桥瓦、行春桥瓦、赤山瓦、龙山瓦等.这些瓦子内,也集中了大批勾栏,南宋末年北瓦有勾栏13座.
宋代的杂剧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宋代的除夕
宋代的农历除夕夜,据《梦粱录》的记载,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门神原先用的是古代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钟馗,北宋末年则以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敬德代之.人们还贴年画,以增添喜庆气氛.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当时出现了木版年画,便于人们购买张贴.宋人还有除夕夜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宋代的元旦
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不仅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时,要赠送名刺(即名片).如果自己不能亲往朋友家拜年,要派人骑马到每一位朋友家,连呼数声,留下一张名刺,表示已前来拜年.节日里还有大量的娱乐活动.如北宋东京,元旦放假三天,“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袜、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入晚“贵家妇女,纵赏关睹,入场观看,入市店饮食,惯习成风,不相笑讶”(《东京梦华录》卷6).南宋的临安,元旦入夜,还有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
王安石写的这首诗,题目叫做《元日》.古时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日,又称元旦,俗呼为新年.
宋代的踢球
踢球古称“蹴鞠”,是一种古代的足球运动,始于战国时期.原先踢的是一种实心皮球,唐代发展成了气球.唐徐坚《初学记》云:“古用毛纤结为之.今用皮,以胎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唐代的足球不仅有外皮,里面还用动物的尿泡当球胆,吹满了气,把气口封上,就可以踢.唐代的球门也由汉代的“鞠域”“鞠室”,发展为挂网的球门,即在球场两端各插两根柱子,在柱子之间拉一张网.比赛的规则,由汉代的每队12人改为每队6人,双方都设一个守门人.所以,唐代的足球比赛已同现代更接近了.
宋代的足球相当普及.宋人著有《蹴鞠图谱》等专论踢球的著作.踢球者组织的足球团体有“圆社”“齐云社”等.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踢法,一种是设球门,比赛进球的多少,另一种是比赛踢球的花样.花样脚法有几百种之多,除用脚外,还可用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处理球.在瓦子勾栏里踢球,就是比赛踢球的花样.宋代足球高手辈出.苏轼的书童高俅,后来服侍一位大臣,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宫中向端王(后来的宋徽宗)显露了球技.端王非常欣赏,将他留下,时常陪练足球.端王即帝位后,高俅也官运亨通,职至宰相,并任朝廷最高武官达二十年.还有一位道士球艺极高,能“使鞠(球)绕身,终日不堕”.
图画说明
开封市内的相国寺牌楼
相国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北齐,当时叫“建国寺”,后毁于兵火.唐睿宗时,重修建国寺,并改名为“大相国寺”.明朝末年,黄河泛滥,开封被淹,相国寺全部建筑被淹毁,清朝时又重新修建.相国寺面积约545亩,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建筑.大雄宝殿是相国寺正殿,原名叫“圣容殿”,殿高14.6米,中开五门,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藻井飞龙,周围及月台筑有白石围栏.宋朝时,由于相国寺位置适中,因而成了一个繁华的民间交易和游乐场所.据宋《燕翼贻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可见当时相国寺周围的交易市场非常繁荣,尤其是节日,丰富多彩的灯展使相国寺内彻夜灯火辉煌,观灯者通宵达旦.图为重建后的相国寺的牌楼.
宋代的妇女服饰
这幅图选自河北井陉宋墓壁画《捣练图》(摹本)中的一部分.这三位妇女上穿对襟窄袖袄,下身穿多褶白纱裙.她们正在用熨斗将刚刚织成的纱熨平.整个画面,反映了宋代妇女的装束和她们劳动的场面.
宋墓壁画“宴饮图”
这是1951年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镇一号宋墓前室西壁壁画.画高约九十厘米,宽约一百三十五厘米.画面采用了砖雕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男女坐像、桌椅、卷帘等凸出壁画5~10厘米.在卷帘、悬幔之下,居中摆着一方桌,桌上放着酒壶、酒杯.桌两侧的靠背椅上,坐着一对中年男女.男子居右,头戴蓝帽,身穿圆领长袍;女子居左,头梳高髻,上穿绛红袄,下穿白裙,二人袖手对坐.人物身后绘有水波纹屏风,屏风前站立三位女侍和一位男童,他们手捧唾壶、盒子、果盘,侍候主人.这幅壁画对面,还有一幅女伎乐图,画面上共有11人,中间一人女扮男装,扬臂起舞,其他人手持各种乐器,分左右而立,为舞者伴奏.两幅画联系起来看,对坐的这对男女应是该墓主人.他们神情肃穆,欣赏着对面的女伎乐.这是宋墓壁画中比较流行的题材,墓中结构复杂的砖雕梁架斗拱,加上墓主人饮酒品茶的日常生活,使幽暗的墓室转化为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此画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服饰和家具的特点,也表现了当时富裕阶层人们生活享乐的情景.
宋代庖厨
《宋代庖厨》图反映了当时食品加工的场面,出自1958年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出土的画像砖.图左为温酒厨娘,头戴高冠,身穿小袖对襟、旋袄,站在方型火炉旁,火炉上有一酒壶,厨娘正在拨火温酒.中间一人为烹饪厨娘,她上穿交领窄袖袄,下穿长裙,裙外还系有围腰,双手腕上戴钏镯,她一边挽袖一边正准备收拾桌上的鱼.方桌旁还有洗鱼的盆和煮鱼的炉火、锅等.图右几位妇女正在忙着倒水、做菜.整个画面,反映了宋代的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
百子嬉春图(部分)
这是南宋画家苏汉臣绘的《百子嬉春图》中的“狮子舞”.画面描绘一个小孩左手拿着绳索,右手牵着一头金镀眼睛、银贴齿的狮子.张嘴摆尾的狮子,由两个披着狮皮的小孩扮成.旁边三个孩子正在观看戏耍,组成一幅童子戏狮的舞蹈场面.“狮子舞”是人们熟识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有关狮子舞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魏人孟康的《汉书·礼乐志》注,注中说:“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所见最早的狮子舞形象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两人扮成的狮子.
宋代狮子舞非常盛行,尤其是儿童们跳起狮子舞都兴高采烈.这一时期的狮子舞,注重武艺,表演常与打斗相结合.狮子有时还口吐烟火,以增强神威武勇的气氛.这幅以儿童生活为主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民间舞蹈的盛行.此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蹴鞠图
这是一枚宋代铜镜背面的纹饰,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的情景.此幅插图就是根据铜镜纹饰绘制的.那时,足球用八片尖皮做成,是一种充气的皮球.画面右侧一个高髻笄发的女子正在踢球;左侧一个戴幞头的男子身体前倾,在接球.这种二人对踢的方法叫“二人场”也叫“打二”.在踢球人的身旁,还有两人在注目观看,为他们助兴.
另外想到一句顺带说一下,宋代无番薯,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