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普通话轻声词 儿化词规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30 14:36:58
求《普通话轻声词 儿化词规范》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原本都有声调.可是在一些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的声调却常常因为汉字的接触和连续的缘故而被语流化解掉了,变读成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轻声在普通话里出现的机率相当大,可以说是普通话的一个突出而又特有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轻声字有2160多个,占双音节词总数的6.6%强.在文艺性作品中轻声词则更多了.轻声是普通话四声之外的一种特殊的调子,往往用于虚词以及某些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是声调的由有到无的变读.它主要由音强的大小决定,发音时用力小、音势弱,调子既短弱又模糊,这一点与一般的声调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声调主要取决于音高.因此,轻声尚不能算做一个独立固定的调类,只是在连读过程中按词义、词性、逻辑语气的各种关系“弱化”发展而成的一种非确定性的调子.
轻声具有音位作用.在语言表达中应与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同等对待.在有些语句里轻声常常表现出语法功能和辨义作用.如:“我想起来了”和“把书都弄乱了”两个句子,“起”和“都”字轻读与重读的意思大不一样.有句广告词叫“药材好,药才好”,也可说明这个道理.
普通话里,不论哪一类正规声调的字在一定条件下都有轻读的可能.兹举几例:
原调阴平,变读轻声的,如:先生xiānsheng 喇叭lǎba 热乎rèhu 行家hàngjia
原调阳平,变读轻声的,如:舒服shūfu 眉毛méimao 乱腾luànteng 馒头mántou
原调上声,变读轻声的,如:柴火cháihuo 想法xiǎngfa 牲口shēngkou 忽闪hūshan
原调去声,变读轻声的,如:月亮yuèliang 实在shízai 格式géshi 将就jiāngjiu

物理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上声字后的轻声音调最高,阳平、阴平之后次之,去声字后的轻声最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可以不标调号.
这个规律可以这样理前一个字的声调起音较高的,轻声字读得低;起音较低的,轻声字读得高;声调起点居中,轻声字读得不高也不低.
在三音节词中,第二、第三个音节如果都是轻读的,最后一个音节则更轻些,高低度就更不明显了.如:“拉下去”、“剩下的”等.
此外,有的音节的声母和韵母有时也会因轻声的存在而相对改变,在“去吧”、“他的”、“五个”、“姐姐”、“说着”、“麦子”等词里,充当声母的清塞音b、d、g和清塞擦音j、zh、z就程度不同地“浊”音化了.轻声音节中的元音会变得含混不清,一些较高、较低的元音向央元音靠拢,有的复元音变为单元音,有的甚至整个韵母轻读时都脱落了,例如像“棉花”、“底下”、“豆腐”一类的音节,其中“豆腐”的“腐”字的韵母u就是连根脱掉了.这说明,轻声与音强、音高、音长、音色都有关系,关系最大、最直接的当然还是音强和音长,轻声字总是要读得又轻又短的.
普通话里有一个卷起舌尖发音的单韵母er,它作为独立音节组成的“儿化字”很少,常用的只有“而”、“尔”、“迩”、“耳”、“饵”、“洱”、“儿”、“二”、“贰”等有限的十几个字.这些儿化字在《十三辙》里因不能自成一个韵部,是并入“一七”辙的.另外,十三辙以外还有“小人辰儿”辙,指的也是这两类韵部的儿化韵.这个卷舌韵母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不与任何辅音相拼,只能自成音节,《汉语拼音方案》写成er,国际音标标作[ ].
由于长时期汉语语言极流利的连续,在北京口语中形成了一种连音变化,即一些词(主要是名词)的后面带上了辅助成分——“儿尾”,“儿”与它前面的音节结合、胶着成一个音节,“儿尾”也就成了前一个音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这样,后缀er音节也就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了一个十分短弱的卷舌动作“r”,附加在它前面音节的韵母上,同时也使得它前面的韵母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形成一个新的合体音———卷舌韵母,这个韵母就叫“儿化韵”.
儿化韵后面的“r”与卷舌元音er后的“r”相同,没有资格作为单独的音素,为了书写、排印的便利,用[r]替代.汉字书写时儿化韵的表示方法是在原汉字后加上“儿”字,即用两个汉字标示,如“花儿”、“猫儿”等.
在老北京土话里,儿化韵的使用不但非常广泛,经常“儿”不离嘴,而且“儿”与它前面的音节是分开读的,“儿”又读作轻声,如:“纸儿”读作“zhǐ er”、“绳儿”、读作“shéng er”.这种语言现象在今天北京人口语里早已消亡,只在歌唱和儿歌里尚有微存,使用机会也不多见.
总的说来,普通话里每一个韵母都有“儿化”的可能(ê与i、ü组成ie、üe时也可以儿化,er本身就是儿化了的).任何一种韵母儿化后,读音也随之带来相应的改变.儿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卷舌作用,如果韵母的发音动作与卷舌动作不矛盾,儿化时只要在韵尾加上卷舌动作即可;但如果韵母发音时与卷舌动作有冲突,那就势必要在卷起舌尖向硬腭挺进的同时,更变其原韵母的发音.这种韵母与“儿”的同化作用,有增音也有减音.
二、 儿化韵的变读规则

(一) 韵腹或韵尾是元音a、o、e、u、ê(在ie和üe里)的,儿化后读音基本不变,只在原韵母后面加上卷舌动作“r”.
(二) 单韵母i、ü儿化后,在原韵母后面加上“er”,就成了ier、üer,主要元音后移改由ê充当,有调号的改标在e上.
(三) 韵尾是元音i或-n的,儿化后失去原韵尾,加上卷舌动作“r”.鼻韵母in儿化后失去“n”,加上“er”,整个韵母改为ier,调号改标在e上;un和ün儿化后失去n,整个韵母改为uer或üer,调号改标在e上.
(四) 舌尖元音-i(包括前、后)做韵母时,儿化后-i整个失落,加上“er”,让声母直接与儿化韵拼读,调号改标在e上.
(五) 后鼻辅音ng做韵尾,儿化后鼻音加重,形成“鼻化音”,加上卷舌动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