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急需几篇美文,最好是名家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07:50:46
急需几篇美文,最好是名家赏析
赏析大概100多个字就够了.
叶圣陶散文《牛》赏析例文二题
  [原文]
  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堂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
  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
  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牛眼晴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到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好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
  一、赏析《牛》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叶圣陶先生的《牛》,通过描写牛因为“眼睛有点不同”而备受孩子们玩弄、甘被农夫们役使的情形,对逆来顺受、不敢抗争的奴性进行了深刻解剖,可谓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牛,是可以在乡下“天天看见”的动物;孩子们逗牛取乐,也是常见的现象;“长工告诉我的话”也颇见俚俗,而且不一定具有科学道理.文章取材,不可谓不小.然而,“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牛的形象,显然是旧中国一切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的象征;作者通过牛的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剖析了被欺侮被奴役者失去自由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从而启发人们,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不要夸大了他人的力量,灭尽了自己的威风,应该正视现实,勇敢斗争,展示“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巨大威力,摆脱不幸的命运,争得生命的自由.取材虽细小,主旨却宏大;语言颇浅近,意义却深远.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赏析《牛》中“牛”的形象塑造
  叶圣陶先生的《牛》通过塑造“牛”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对旧中国那些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牛”,“那么大的一个,气力又蛮”,“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本来是让人望而生畏的.然而,它的“眼睛有点东西”,“看出来的西,都比原来的大”,本来人类“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但“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正因为盲目夸大人的量,它面对孩子们的玩弄、欺侮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它面对农夫的奴役,“不敢倔强”,默默承受,“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牛是不幸的,然而,它的不幸却纯由自取,“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有了”.
  牛的形象,显然是旧中国那些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的象征;通过牛的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对奴隶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和不敢抗争的愤怒.
  奇幻梦境,灵思盎然——黑塞《湖-树-山》赏析
  作者:贺登川 阅读来源: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赫尔曼-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人.“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崇高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散文《湖-树-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奇幻梦境,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的“梦境”的特点,那就是:温暖.蓝湖、蓝天,黄色的花瓣、黄色的树,静静的天空、飞翔的蝴蝶与天使,营造出一个世外仙境,虚无缥缈却又真切可感.
  这篇散文寄托着作者的人道理想.流浪者、上帝、母亲等都具有很浓的象征意味:流浪者象征没有人生追求的精神“疲倦者”,上帝象征人生导师,母亲是爱的化身;文章营造出一个静谧、和谐、安宁的梦境,由湖、树、山等组成的“世外仙境”则被作者赋予灵动色彩,是人世间在作者心目中的投射.流浪者经过了精神的洗礼,而读者也仿佛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这篇散文语言深刻含义,凝练丰富.如“男孩向天使飞去,自己也变成了天使,拥抱他的母亲”写出“流浪者”受到爱的感化也成为爱的化身.如“这时,他渐渐地想起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名字”写出“流浪者”生命意识的觉醒.如“树里力量的轻微流动声”、“心中血液的轻微流动声”和“由梦里经过他的全身又返回的金色流体的轻微流动声”中三个“轻微流动声”含义并不相同;“树里力量的轻微流动声”和“由梦里经过他的全身又返回的金色流体的轻微流动声”两句中的“轻微流动声”含义一样,指植物“细微的、无声的生命”在悄悄生长;“心中血液的轻微流动声”中的“轻微流动声”指人的生命意识的复苏与勃发.如“男孩也飞着去追,光闪闪,轻飘飘,幸福地飞过蓝色空间”使用短句表现了写出男孩子的喜乐与欢快的心情.如“梦从黄色的树上落到他身上”用诗一般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如真似幻的奇妙梦境之中.
  这篇散文修辞使用形象生动.如“天空静静地在拱形的山上休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天空的静谧.如“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在这儿,……听凭他抚摸,听凭他询问,听凭他送给别人”使用排比,写出梦境世界的和谐安宁.
  构思精巧也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作者按照梦境——现实——梦境的结构布局,让“流浪者”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穿梭,让他成为文章的线索,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过渡自然巧妙.“流浪者揉了揉眼睛,又重新闭上”、“流浪者醒来,回想那天使”、“这时,他自己也开始缓慢地、舒展地歌唱……”三句将“流浪者”的梦境与现实连接起来,衔接自然,同时,这三句也写出了“流浪者”由意识模糊到意识清醒的心理变化过程.流浪者从“疲倦了”到“渐渐地想起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名字”,实际上写了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从彷徨到坚定,从迷茫到清醒的精神历程.
  [原文]湖-树-山
  从前有一个湖.蓝湖上,蓝天上,高耸着一场春梦,绿的颜色,黄的颜色.那边,天空静静地在拱形的山上休憩.
  一个流浪者,坐在树下.黄色的花瓣落在他的肩上.他疲倦了,闭上了眼睛.梦从黄色的树上落到他身上.
  流浪者变小了,变成了一个小男孩,在午后的花园里,听他的母亲歌唱.他看到一只蝴蝶在飞,可爱的,蓝天下欢乐的黄色.他去追蝴蝶,他跑过草场,他跳过小溪,他奔到湖畔.蝴蝶飞越蓝色的湖水,男孩也飞着去追,光闪闪,轻飘飘,幸福地飞过蓝色空间.阳光照射着他的翅膀.他飞着追逐黄蝴蝶,飞过了湖,飞越了高山,那儿有一片云,上面站着上帝,正在唱歌.上帝周围是天使,天使中的一个,模样像男孩的母亲,站在郁金香花圃旁,斜提着一把绿色洒水壶,给花儿浇水.男孩向天使飞去,自己也变成了天使,拥抱他的母亲.
  流浪者揉了揉眼睛,又重新闭上.他摘了一朵红色郁金香,插在他母亲的胸前,又摘了一朵插在她的头发上.天使和蝴蝶在飞,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在这儿,叫到谁的名字,谁就过来,飞到男孩的手里,并属于他,听凭他抚摸,听凭他询问,听凭他送给别人.
  流浪者醒来,回想那天使.他听到叶片缓缓地由树上飘落,听到树里有细微的、无声的生命在金色的流体里上下漂浮.山向他这边望过来.山那边,身穿褐色大衣的上帝在唱歌.可以听到他的歌声越过湖面传来.这是一首朴素的歌,它同树里力量的轻微流动声,同心中血液的轻微流动声,同由梦里经过他的全身又返回的金色流体的轻微流动声交融在一起,发出和声.
  这时,他自己也开始缓慢地、舒展地歌唱,他的歌唱谈不上是艺术,它像空气和波浪,只是一种哼吟,只是像蜜蜂般嗡嗡.这首歌回答了远处唱歌的上帝,树里流体的歌声,以及血液里流淌的歌声.
  流浪者久久地这样喃喃歌唱,像一朵钟形花在春风里自鸣,像一个稻草人在草丛中奏乐.他唱了一个小时,或许唱了一年.他唱得像孩子又像上帝,他歌唱蝴蝶、歌唱母亲,他歌唱郁金香、歌唱湖水,他歌唱他的血液和树里的血液.
  他继续上路,更深入这温暖之乡.这时,他渐渐地想起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名字.今天是星期二,那边,去米兰的列车在奔驰.他听到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还有歌声越过湖面传来.那儿站着穿褐色大衣的上帝,他还一直在唱.但是,流浪者越来越听不见这歌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