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长春八上语文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00:39:23
长春八上语文教案
(二)
教学目标
1.背诵积累本课的八首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反复诵读,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历史上名家辈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所有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和对方交流.那时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格律诗八首》,在吟诵中驻足鉴赏,尽享诗意世界的馨香与美好.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洛阳人,曾往来于吴、楚间,很早就有诗名.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舟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乡思,写下了此作.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2.熟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朗读指导并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读懂品析.
(1)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虽未过去,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全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2)这首诗哪联直接抒情?哪联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读透领悟.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理解这种感情的?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运用了雁的意象,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使全诗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乡愁,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2)颈联历来脍炙人口,驰誉当时,传诵后世,请加以分析.
这两句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三、学习《春望》.
1.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熟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范读,男、女生分联交错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读懂品析.
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颔联: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颈联: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一封家书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是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所致.
4.读透领悟.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杜甫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其中首联、颔联重在体现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重在体现念家悲己的感情.
(2)欧阳修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请你结合首联加以分析.
“国”是指都城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意味着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何等的稀少,诗人明为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2.熟读感知.
听录音,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思考探究.
(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写出了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略与堤平.“云脚”,指下垂的云,与湖水相连,因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诗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谁家”有什么深刻含义?
莺是春天的歌手,几处早莺表明莺不多,如果莺多,当为“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因为余寒犹在,所以莺儿也想晒太阳,才会去争暖树.燕子是春天的信使,“谁家”犹言“某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这个动作表明燕子刚刚开始筑巢而且数量也不多.这些都暗合早春之意.
(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乱花迷眼”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唐朝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诗人在骑马游西湖,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诗题中“行”字.
(4)品味本诗的最后两句.
这两句用抒情的方式收束全诗.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流连忘返,作者在此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5)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请你说说诗人所行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可见作者是从孤山寺的北面开始骑马游西湖;中间写游程中所见的莺燕花草;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可见至湖东的白沙堤止.
五、课堂小结.
诵读古代诗词,我们只有读熟、读懂、读透,才能领悟诗歌的真谛,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真正地做到知人读诗,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品味感悟到此中的真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预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夜雨寄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宝库中,诗歌是一颗绮丽夺目的明珠,为人们一代一代所传诵,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而唐代诗歌则是古代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今天,我们师生再共同解读三首经典的唐诗,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卷有益、受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