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求初一人教版新版生物上知识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6/01 19:57:33
求初一人教版新版生物上知识提纲
解题思路: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解题过程: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部分 = 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有无生命 =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最早的显微镜是由荷兰眼镜商发明的。 2.最早发现细胞的是英国的罗伯特·虎克。 3.显微镜可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4.显微镜的结构: 目镜:接近眼睛的镜头,将看到的物体放大。 镜筒:光线通过的地方。 转换器:其上可安装物镜。 低倍:短、更亮 物镜(接近观察物体的镜) 高倍:长、更暗 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载物台 通光孔:光线通过 大光圈:光弱使用 遮光器: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 小光圈:光强使用 凹面镜:聚光能力强、光弱使用 反光镜: 平面镜:聚光能力弱、光强使用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调节物体清晰度 镜臂:右手握镜的地方。 镜柱:起支撑作用。 镜座:起支撑作用。 5.相关知识 ① 镜头应用专业擦镜纸擦拭。 ②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180°旋转)。 ③ 移像:看到物体在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移。 ④ 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量越少;一个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越暗。 ⑤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⑥ 双眼增开,左眼观察。 ⑦ 判断污点:目镜、物镜、玻片标本。 6.使用显微镜的步骤: ① 取镜和安放(目镜、物镜)【安放在偏左位置】 ② 左托镜座,右握镜臂 ③ 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使用凹面镜反射光线,直至视野中呈现出一片圆形白亮部分。 ④ 观察 ⑤ 清洁收镜:1)取下目、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点。 2)清洁桌面。 第二节 细胞的结构 =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7.对材料的要求:薄而透明。 8.分类及制作方法:切片(从生物体上切取一薄片制成) 涂片(液体材料经涂抹制成) 装片(撕下或挑取少量材料制成) 9.玻片的保存分为永久和临时两种。 10.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步骤: ①擦:用纱布擦拭载、盖玻片。 ②滴:向载玻片中央滴一到两滴水(保持细胞形状)。 ③撕:用镊子撕取少量洋葱内表皮。 ④展:防止细胞重叠。 ⑤盖:将盖玻片倾斜四十五度,一侧先接触水滴,另一侧再缓缓放下(防止气泡产生)。 ★ 区别气泡和细胞。 气泡边缘黑且厚,中央一片空白,挤压气泡会移动、会变形。 ⑥染:稀碘液。 ⑦吸:吸水纸。 11.制作人体口腔内壁上皮细胞步骤 ①擦 ②滴:向载玻片中央滴1~2滴0.9%的生理盐水,保护细胞形状。 ③刮:消毒牙签 ④反复涂抹 ⑤盖 ⑥染 ⑦吸 12.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①有用物质进入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②排除废物 (紧贴细胞壁,且透明) ③阻挡有害物质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不断流动,促进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液泡:细胞质的一部分,其内的液体为细胞液,溶解有各种物质。 叶绿体:细胞质的一部分,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细胞质的一部分,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释放有机物中的能量。 ◎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13.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①保护;②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 细胞质:不断流动,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内含线粒体) ◎人的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是一样(但不完全一样)的。 在人体中的或动物体中的细胞,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如:人的肌肉细胞、神经细胞)。 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14.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15.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16.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是细胞内的“绿色工厂”。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车间”。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7.动植物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但动物没有叶绿体。 第二节 细胞核是人体的遗传信息库 18.遗传信息:受精卵内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它存在于细胞核中。 19.遗传物质: 染色体:能被碱色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在同种生物中的染色体的数量一定,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DNA(有机物):呈双螺旋的梯子状,DNA上每个片段叫一个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20.三者关系:DNA是最主要的遗传物质,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第三节 细胞的分裂 21.细胞的生长(体积增大) ①概念:从外界吸收营养以构建细胞。 ②细胞不可能无限制生长。 22.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①概念:有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②计算公式:细胞数量==原有细胞数量、=分裂次数) ③分裂过程:核分裂→质分裂→膜分裂(→细胞壁分裂)→核酸 ④分裂前,染色体会复制成原来的两倍,再平均分配给两个新细胞(保证遗传稳定性)。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 受精卵(分化)→组织(4)→器官→系统(8)→动物体 23.细胞分化: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出现了变化,且形成不同的组织。 24.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组织。 25.组织分类: 名称 组成 功能 举例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 保护、分泌 人的口腔上皮、腺体 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骨组织、血液、肌腱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构成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并传导兴奋(冲动) 26.组织形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27.器官形成八大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第二节 植物的结构层次 = 受精卵(分化)→组织→器官[①根茎叶(营养器官)②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植物体 28. 植物的组织: ①保护组织:保护; ②营养组织:储存营养物质; ③输导组织:运输营养物质; ④分身组织:其内的细胞具有终生分裂的能力,还可以分化为其他三种组织。 29. 植物和动物的对比: 结构层次相同 植物 动物 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 结构层次不同 植物无系统 动物有系统 第三节 单细胞生物 30.单细胞生物 概念: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特点:个体小,只能用显微镜观察 常见种类:【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单细胞植物】衣藻 【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眼虫(有叶绿体)、变形虫 31.草履虫: ①形态:倒转的草鞋。 ②生活环境:有机物丰富的水环境(水的表层——表层溶解的O2多)。 ③结构: v 细胞膜(表膜): 纤毛:帮助草履虫旋转前进; 口沟:取食; 泡肛:排出不能清洗的食物残渣。 v 细胞质: 食物泡:食物泡取决于食物的多少; 伸缩泡、收集管:收集废物,由细胞膜排出。 v 细胞核: 营养核(大)、生殖核(小) ④生殖方式:分裂。 ⑤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 3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 有害:形成赤潮,致病; 有利:鱼饵,净化水源。 第四章 病毒 33.结构:无细胞生物,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34.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细胞后变成结晶体。 35.寄生种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36.内部结构:①外:蛋白质;②内:遗传物质(DNA或RNA)。 37.繁殖:利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复制遗传物质。 38.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致病; 有利:制成疫苗。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部分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2.血浆: 形态及成分: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其中含水90℅、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3.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产生):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
v 红细胞: 形态:成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数量最多、寿命最长(120天)。 成分:内含血红蛋白(Hb,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Hb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作用:运输O2和少量的CO2。 v 白细胞: 形态:血细胞中个体最大,有细胞核,可做变形运动。 功能:防御和保护作用 。 特性: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并吞噬。 v 血小板: 形态:血细胞中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4.缺乏症: ①RBC或Hb过少→贫血(铁和蛋白质)。 ②WBC过多,说明身体有炎症。 ③PTL过多→血栓 PTL过少→血流不止(英国皇室有一种遗传病,在受伤后血流不止,叫做血友病) 5.血液的种类:(只要与肺有关,都流相反的血) 动脉血:含 O2多,颜色鲜红的血液 静脉血:含 O2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6.血管: 动脉 多数分布在身体深处,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如果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止血。 静脉 多数分布在身体表面,把血液从全身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速慢 (四肢静脉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如果静脉出血,应在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 分布广,数量多;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还有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特点 。如果毛细血管内出血,在消毒后会自然止血。 7.血管可以通过血流方向来判断,血液可以通过O2 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判断。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8.心脏: 作用: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位置:胸腔中部,略偏左下方。 结构: ①心脏膈肌将心脏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②血流方向 左: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流动脉血) 右: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流静脉血) ③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房室瓣(两个):只朝心室开; 动脉瓣(两个):只朝动脉开。 ④心脏由肌肉组织(心肌)构成 心室壁厚于心房壁,左心室壁最厚(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必须收缩力最强。) 9.心脏的功能:心肌发达,能强有力的收缩,将血液运输到全身。 10.心脏工作过程: ①左、右心房收缩,心房→心室(房室瓣膜开,动脉壁关闭) ②左、右心室收缩,心室→动脉(动脉瓣打开,房室瓣关闭) ③全心舒张,静脉→心房(房室、动脉瓣关闭) 11.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① 体、肺循环在心脏连通; ② 体循环(起点:左心室;终点:右心房) 肺循环(起点:右心室;终点:左心房) ③ 体、肺循环同时进行; ④ 实质:体循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动脉血→静脉血; 肺循环:血液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动脉血。 12.相关知识: ①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跳动的次数(成年人:60~100次/min) ②血压:血液对血管的侧压力 类型:收缩压/舒张压(成:100/140,60/100) 13.血型: ABO血型:A、B、AB、O型。 Rh型:Rh阳性、Rh阴性(被称为“熊猫血”)。 14.输血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血型 凝集源 血清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万能受血者) AB 无 O(万能献血者) 无 抗A、B 15.血量:①成年人占体重7~8℅(约400ml);②失血400ml以内不会有危险;③献血:200~300ml为宜。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 排出物质的方式: 排遗:排除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 排泄:排出细胞新陈代谢后产生废物。 排泄途径: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产生尿液; 输尿管:运输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结构。
3.血液流入肾脏的途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①肾小球的过滤作用;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几种病状: 血尿、蛋白质尿:肾小球 糖尿病:①肾小管;②胰岛素分泌过少 尿毒症:肾衰竭 6.排泄的意义: 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7.人粪尿的价值——农家肥料 8.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①沼气发酵;②高温堆肥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部分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 根据分类法(方法)将动物分类 ①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根据体内没有脊柱): 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②这些动物还可以分为三大类(根据生活环境): 一类是陆生动物,一类是水生动物,另一类是空中飞行动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1.鱼的分类(海洋、淡水) 2.鱼能生活在水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①体形:梭形(减少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②体色:背面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 ③体表:有鳞片,分泌黏液(减少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④身体分为头、胸、腹; ⑤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⑥鱼鳔:控制沉浮; ⑦鱼依靠各种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背鳍、腹鳍、臀鳍、胸鳍调节身体平衡,其中背鳍起关键作用; 尾鳍摆动时提供前进的动力并且控制前进方向。 ⑧用腮呼吸: 鳃包括四个部分:鳃盖、鳃丝、鳃弓、鳃耙。 鳃的位置:在头部两侧。 呼吸: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开闭。 结果:水中的CO2增多、O2减少;鳃中有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⑨鱼游泳的动力:通过尾鳍与躯干部分的摆动产生游泳的动力。 ⑩游泳: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 (11)探究:(观察法、实验法) 实验法: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用模型)、直接实验(用捆绑)。 (12)叫鱼不是鱼的动物:鲸鱼(哺乳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章鱼、鲍鱼、鱿鱼(软体动物)、甲鱼(爬行动物)。 3.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其他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有触手,有消化腔。(如:水母、珊瑚虫)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无骨骼、有贝壳保护。(如:章鱼、田螺) 甲壳动物:体表有质地坚硬的甲。(如:虾、蟹、水蚤)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5.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6.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v 气候相对干燥 适应: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皮肤、爬行动物的鳞或甲、昆虫的外骨骼)。 v 无水的浮力作用 适应: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v 陆地环境中有大气 适应:具有专门在空气中呼吸的呼吸器官(如:昆虫的气管、哺乳动物的肺、蚯蚓的皮肤)。 v 环境复杂多样 适应: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7.观察蚯蚓: ①生活环境: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深层的土壤中。 ②生活习性:穴居、昼伏夜出,以枯叶、朽根等腐殖质为食, 为杂食性。 ③形态结构及功能: v 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为环节动物(作用:运动更灵活) v 环带:靠身体前端(生殖带) v 背:凸、色深;腹:扁,色浅。 ④运动:肌肉和刚毛(作用:增大摩擦力)的配合蠕动。 ⑤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⑥呼吸:湿润的体壁和体表粘液。
⑦其他特点: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土壤深处,属于变温动物。 ⑧与人的关系:饲料、处理垃圾、改良土壤、监测环境。 ⑨环节动物:有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如:蚯蚓、水蛭、沙蚕等)。 8.兔的生活: (1)外形: ①体表被毛(保温)。 ②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③前肢较短,后肢较长,尾短,适于跳跃。 (2)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3)摄食、消化: ①牙齿:门齿:切断植物纤维;臼齿:咀嚼食物;犬齿:撕裂食物。
②消化道长、盲肠发达(消化植物纤维)。 ③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犬齿退化)。 (4)循环:心脏四腔,分体循环和肺循环,运输能力强。 脊椎动物的心脏:鱼(一房一室)、两栖(两房一室)、爬行类(两房一室,有膈膜)、鸟类和哺乳(两房两室) (5)体温恒定(原因:用肺呼吸;气体交换能力强;心脏四强,运输能力强;神经发达控制体温。) (6)神经: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能迅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9.哺乳动物:①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 ②特征: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特有的是: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胎生哺乳)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10.鸟(恒温动物、哺乳动物) (1)种类: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2)运动方式:行、飞(有鸵鸟、企鹅、家禽等少数不能飞行)、游。 (3)飞行意义:①扩大活动范围;②觅食繁殖。 (4)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v 外部形态结构 ①体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羽毛(尾翼:助飞)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 ③前肢成翼(飞行器官),表面积大,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新课标第一网 v 内部结构 ①胸肌发达:牵动两翼(发动机) ②骨骼:龙骨突(胸部附着发达的胸肌);薄、长骨中空(减轻体重)。 v 生理功能 ①消化特点:消化能力强,直肠短,不贮存粪便(减轻体重);有喙(huì)无齿,有味囊(贮存)、砂囊(磨碎) ②心脏: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③呼吸:用肺呼吸,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双重呼吸。 双重呼吸: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v 其他特点 体温:高而恒定 记忆口诀(鸟类六怪):流线身体羽毛盖,前肢成翼胸肌开,没有牙齿砂囊袋,喙囊就是食品袋,有了粪便随时排,气囊辅助呼吸快。 (6)鸟类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内充气体;有喙无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双重呼吸;体温高而恒定;卵生。 11.昆虫(种类最多、运动能力最强,属于节肢动物) (1)种类: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 (2)运动方式:①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 ②大多数有翅,能飞行。 (3)翅: = 昆虫的翅分为前翅和后翅 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4)形态特征 v 形态结构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外骨骼:保护、支持体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它不能随身体长大,且会有五次蜕皮。 头部:(感觉、取食中心) 触须:感觉器官 包括 复眼:视觉中心 口器:咀嚼式、取食中心 胸:(运动中心) 两对翅膀:腹翅(前翅保护、后翅飞翔)xkb1.com 包括 三对足:前足、中足:爬行;后足:跳跃 腹:(呼吸和生殖中心) 气门(鼻):气体进出 包括 气管(肺):气体交换 生殖器官:生殖中心 v 记忆口诀 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两根感觉须,里头是肉外是骨。 (5)昆虫共同特征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12.节肢动物分纲 昆虫纲:蝗虫 甲壳纲:虾、蟹、水蚤 蛛形纲:蜘蛛 多足纲:蜈蚣 13.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第四章 广泛分布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培养基:适于细菌和真菌生长的环境(营养物质:琼脂)。 2.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 3.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4.观察菌落(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菌落类型 大小 形状 颜色 细菌 大 光滑粘稠 粗糙干燥 白 无色 真菌(霉菌) 小 绒毛状、絮状 蜘蛛网状 红、褐、绿 黄、黑 5.培养细菌或真菌: 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材料:琼脂、牛肉汁、牛奶等); ②高温杀菌(消灭杂菌); ③冷却后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 ④恒温培养(25℃) 6.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存在,不同环境分布有差异。 7.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机物(营养物质)、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氧) 氧:①需氧型;②厌氧型:有氧时受抑制(乳酸菌→厌氧菌) 营养来源:①自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动物、细菌、真菌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第二节 细菌 8.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是列文·虎克。 9.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①发现乳酸菌(细菌)和酵母菌(真菌) ②发明了巴氏消毒法(高温消毒) 10.巴斯德的贡献 ③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有细菌繁殖而成的。 1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①个体十分微小; ②形态(单细胞):杆状、球状、螺旋状。 ③细菌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DNA(无真正的细胞核)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生活在水中]。 ④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细胞种类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荚膜 鞭毛 细菌 √ √ √ √ √ 真菌 √ √ √ 动物 √ √ √ 植物 √ √ √ √ √ 12.营养方式——异养(无叶绿体,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 寄生:在活的生物体上吸收营养;腐生:在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上吸收有机物。 13.生殖方式:分裂生殖(一分为二),20~30分钟分裂一次,用式子表示为(a=原有细胞个数,n=分裂次数)。 14.休眠体——芽孢(抵抗不良环境的,由自身形成) 特点:小而轻,随风飘散。 15.细菌广泛分布的原因: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在恶劣环境下产生芽孢,芽孢适应力强。 第三节 真菌 1.真菌的种类和形态: (1)单细胞:www.xkb1.com 代表:酵母菌 作用及构成:具有发酵作用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2)多细胞:[由菌丝构成] ①蘑菇类: 菌盖、菌褶、菌柄为子实体(是地上部分) 菌丝吸收水和有机物为地下部分 ②霉菌类:[共同点:都为多细胞,有直立的菌丝、营养菌丝,用孢子繁殖后代。]
青霉 曲霉 青霉与曲霉的比较: 孢子着生的形状 孢子颜色 青霉 直立菌丝顶部呈扫帚状 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 曲霉 直立菌丝顶部膨大呈球状 2.真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3.真菌的繁殖——孢子生殖。 4.真菌的特征:①(以细菌相比)有细胞核;②用孢子生殖;③细胞内无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 = 区别细菌和真菌: 细菌:①单细胞,为球状、螺旋状;②分裂生殖;③无真正的细胞核。 真菌:①有单细胞、多细胞;②孢子生殖;③有真正细胞核。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菌)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菌) 细菌:链球菌(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 真菌:癣、灰指甲(植物患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 3.与动植物共生: ①地衣:真菌和藻类: ②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固氮作用:把氮气转化为氮肥)
③大肠杆菌与动物:
第二节 人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4.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种类 食品 原理 乳酸菌 酸奶、泡菜 酵母菌 面包、馒头、酒 曲霉 甜酒 淀粉(多糖)→葡萄糖 醋酸杆菌 制醋 有机物→酸性物质 多种霉 制酱 有机物→酸性物质 5.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方法 食品 备注 脱水法 蘑菇、红枣、干桂圆 晒制和熏制 腊肉 冷藏 果脯 巴氏消毒法 冰箱冷藏食品 真空包装 盒装、袋装牛奶 罐藏法 肉类罐头 6.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抗生素:有的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细菌的物质。 (2)应用:①青霉菌:肺炎、脑膜炎、淋病;②链霉菌:结核病;③红霉菌:抗菌消炎。 (3)转基因技术与胰岛素——“生物效应器” 转基因细菌: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 胰岛素:激素的一种,主要调节糖的吸收、运输、转化,如分泌不足会有糖尿病。 7.细菌与环境保护: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部分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举例: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繁殖后代) 花的生殖:由胚珠中的卵细胞和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再发育成胚,再发育为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的重要生殖器官是:花; 花最重要的是:雌蕊和雄蕊; 雌蕊:在胚珠中有卵细胞和极核细胞; 雄蕊:在花粉中有两个精子; 经过传粉和受精后: 子房的变化:(胚珠内) 卵细胞→受精卵→胚 极核细胞→受精极核→胚乳 珠被→种皮 胚、胚乳、种皮构成了种子。 子房的变化:(子房壁) 子房壁→果皮 种子和果皮就构成了果实。 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1)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嫁接]分为枝接和芽接 构成:接穗:接上去的部分; 砧木:被接的植物体。 = 成活后主要表现的是接穗的优良性状 成活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组织培养]利用了无性生殖的原理 理论基础:植物的全能型; 成功关键:避免微生物感染,确保无菌。 (2)优点:速度快、后代易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 (3)缺点:无变异、无进化。 (4)分裂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出芽生殖等生殖方式都为无性生殖。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3.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按家蚕的生殖过程将下列发展阶段排序:⑤②⑥①④③ ①蚕吐丝作茧 ②1、2、5龄幼虫(会有4次蜕皮) ③雌雄蚕蛾交尾 ④正在羽化的蚕蛾 ⑤正在产卵的蚕蛾 ⑥蚕蛹 (2)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幼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称为若虫,若虫会经过5次蜕皮。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4.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生殖与发育: (1)过程(为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早期蝌蚪和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比较 早期蝌蚪 成 蛙 外形结构 头,胸,腹 头,躯干,尾 头部 不发达,鳃 鳃,肺 躯干、四肢、尾 躯干,鳃 强大,短小,蹼(pú) (2)雄蛙鸣叫是在求偶,雌雄蛙抱对是为了提高卵的受精率 6.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所以说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离不开水。 第四节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7.鸟卵的结构与作用: (1)[1]卵壳和[6]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 (2)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在卵壳内还有[7]气室。 (3)[5]卵白对胚保护作用,为胚提供养料和水分。 (4)[2]系带有保护卵黄、减少振动的作用。 (5)[3]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在卵黄外面包裹[8]卵黄膜。 (6)卵黄表面中央有[4]胚盘,它是一盘状小白点,里面含 有细胞核。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 已受精的卵,胚色浓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受精卵的细胞核将发育成雏鸡。 8.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每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其中求偶、交配、产卵为必经过程。 = 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与发育特点区别: 生物种类 生殖 发育 昆虫 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变态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 多数为变态发育(两栖动物不分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鸟类 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常态发育,受精卵→雏鸟→成鸟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来实现的,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而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 2.在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人类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是从性状开始的。 3.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兔的白毛和黑毛、人有酒窝和无酒窝) 4.通过转基因超级鼠试验可知所有性状都受基因控制,在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亲代(父母)将基因(而不是性状)传给了后代。 这个实验研究的是老鼠体形大小这一性状,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是生长激素基因。 5.转基因技术:将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另一生物体内,另一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控制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中的传递 6.性状的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中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是桥梁。 染色体、DNA关系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7.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色体染成深色的物质,该结构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其中遗传信息在DNA(成双螺旋状)物质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8.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是一定。 9.在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有46条,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因此位于染色体上面的DNA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 10.在人的卵细胞或精子内染色体的数目是23条,这是因为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以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如图所示)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1.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现象是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1822~1884被誉为“遗传学之父”)发现的,他选择做杂交试验的材料是豌豆,因为该植物的传粉方式是:自花传粉。 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实验材料:选用具有明显不同性状的豌豆且闭花传粉的纯种豌豆(如:植株的高和矮、种子的黄和绿、种皮的光滑和皱缩)。 = 闭花传粉:在花朵还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传粉的传粉方式。 (2)实验方法: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 (3)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传给高豌豆(或相反),由此获得杂交种子,杂交的种子长成的植株都是高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如图所示:)
(4)实验说明: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杂交的后代只表现高不表现矮。) ②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有一对大小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而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由此可知,基因也分显性和隐性。 ③基因组成是Dd的,表现的是显性基因D的性状,而另一个基因不会消失(隐性基因d不会受显性基因D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1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得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14.在男性和女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与众不同。经研究发现,那对染色体决定着人的性别,于是把它们称做性染色体(2条)。
XX XY
XX与XY性染色体 15.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相比,其中22对染色体都相同(叫常染色体),有一对不同(叫性染色体),男性是XY,女性是XX,那么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表达为44条+XY,女性的体细胞染色体表达为44条+XX。 16.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精子(22条+X或22条+Y)、卵细胞(22条+X) 17.生男还是生女的比例是1:1,各占50%;由卵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决定。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8.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遗传物质的不同,还与环境因素有关。所以也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19.可遗传变异是受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20.不可遗传变异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引起的变异。 21.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22.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 人类的始祖——森林古猿。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2.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在形成时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4.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和大气成分将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它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有机物)。 5.科学家的实验说明,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中各种各样的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所以说,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6. 关于生命的起源,科学工作者常用的探究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的推测,它往往需要有确凿的证据,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7.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形态结构的比较:始祖鸟的化石与爬行类动物有相同之处,又与鸟类有相同之处,说明在当时可以由一种动物向另一种动物进化。 (2)化学物质的比较:比较了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呼吸作用有关,使生物体进行有氧呼吸)之间的差异,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而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则更大。这说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果蝇、向日葵的亲缘关系最远。 8.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具有越古老的地层发现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的地层发现的化石越复杂,越高等的特点。 9.生物进化大致历程图:
10.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1.18世纪,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桦尺蠖,他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其中大多数桦尺蠖成虫的体色是浅的,只有少数是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100年后,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一个工业城市,此时森林中的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桦尺蠖却成为了少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保护色:体色与生物所处环境的颜色接近(意义:有利于隐藏,不被猎食者发现。)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利于动物生存) 13.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提出的,被人们普遍接受。 (1)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同时,自然界中的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 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3)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不定向);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4.人工选择:指针对特定性状进行育种,使这些性状的表现逐渐强化,而人们不需要的性状则可能逐渐消匿的过程。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接触传染病。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个特点。 3.能够引起传染病的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 4. 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做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做易感人群。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 6.艾滋病:病原体是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第二节 免疫和计划免疫 7.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和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可以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将病菌溶解); 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 8.第一、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的防御能力,属于非特意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防御能力,属于特意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9.淋巴细胞受到病原体的刺激,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这种特殊蛋白质的物质叫做抗原。这两种物质结合,能够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或将有害物质清除。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10.免疫定义: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11.免疫的三个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产生;②维持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12.疫苗:通常是用杀死或减毒的抗原体 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13.计划免疫(及意义):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样的做法称之为计划免疫。这是最简单易行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对保护儿童健康、生命,调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过敏反应:抵抗抗原的能力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5.安全用药: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16.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17.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借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简称OTC) 18.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以及生产日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19.有效期:2010年6月(说明此药可用至2010年6月30日);失效期:2012年8月(说明此药用至2012年7月31日)。 20. 当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时,可以用人工呼吸方法进行急救,而最常用的是人工呼吸。如果病人同时心跳停止,则应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挤压时,救护者需站在病人的左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用力向下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部位,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一般做一次人工呼吸,需做 4—5 次心脏按压,如此反复进行。当病人出现 自动呼吸,并且脸色逐渐转为红润时,则证明抢救有效。 21.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 外出血:分为毛细血管出血(红色)、静脉血管出血(暗红)和动脉血管出血(鲜红)三种。 止血:对伤口进行止血时,如果伤口较小、出血不多,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上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遇到大静脉或动脉出血情况时,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拨打“110”,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2.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健康是指一种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23.健康的生活还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4.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当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况。 25.调节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既不伤人也不伤己)、自我安慰。 26.生活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生活习性(饮食习惯、起居、日常生活安排等)。 27.生活方式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预防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调高生活质量。 28.吸烟:烟草燃烧时,烟雾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体,如尼古丁,焦油等。这些物质不仅能诱发多种呼吸疾病,还可诱发肺癌。 29.毒品:吸食毒品(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吸毒会损坏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30.酗酒:适当饮酒对人有好处,如果过分饮酒会造成酒精中毒,甚至失去生命。 www.xkb1.com 生物7年级上 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分类:(1)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的范围: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狱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其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物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狱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7上P31 练习使用显微镜:先调粗准焦螺旋,后调细准焦螺旋。7上P37 观察植物细胞: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调取少量的材料制成。 细胞壁:是最外层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 细胞核:植物细胞有一个近似球形。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中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细胞壁,液泡) 植物细胞模式图 7上P45 动物细胞模式图 7上P48 细胞中有哪些物质: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细胞在生活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相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 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中,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成新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但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细胞分裂过程与染色体变化7上P59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7上P62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人体内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花、果实、种子(发育)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7上P67 几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草履虫。 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7上P70 病毒的种类: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而且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他们的大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他们寄生的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病毒的结构很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藻类植物(最低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最高等),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7上P92 种子萌发的过程: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7上P97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有机物和无机盐(氮、磷、钾) 桃花的基本结构:7上P102 传粉: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发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因而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运输途径:7上P111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7上P12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7上P127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7上P132 生物7年级下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7下P5 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露西 175万年前古人类:东非人 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生殖系统:人生要经历由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来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统不一样,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别。 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图:7下P9 生殖过程:7下P10 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点: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8上P19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无机盐:水可以运输能量,无机盐包括钙,磷,铁,碘,锌。7下P24 维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导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进入口腔。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统:消化道:一条很长的管道。消化腺分为两类:有的是位于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脏;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内壁的小腺体,如肠腺。 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食品的合理营养、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页,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 肺的运动模式图: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7下P50 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 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两层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7下P67 心脏解剖图:7下P68 心脏工作示意图:7下P69 血液循环模式图:7下P70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于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 输血关系表:7下P76 肾: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7下P81 尿的形成图:7下P82 膀胱:暂时储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89 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象。视网膜上有对光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93 听觉形成的过程:7下P94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脑、骨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内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松开放手馒头示意图:7下P102 人体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能够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 构成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7下P106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生物8年级上 鱼: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摆动和鳍协调作用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用鳃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长环境,家兔的内部结构 8上P16 空中飞行的动物:自然界中空中飞行的动物早在几亿年前就出现了。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后来是有脊椎动物中的鸟,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他们既是陆生动物,又适于飞行。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100万种以上的昆虫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昆虫的特征: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昆虫的分类:昆虫的分类属于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是节肢动物) 两栖动物: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动物的运动:家兔的骨骼,关节模式图,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8上P29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运动需要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动物的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也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动物与仿生: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菌落: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细菌的发现: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老人的牙垢,发现细菌。 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细菌没有细胞核8上P60 细菌的生殖:细菌是靠分裂来进行生殖的,有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物植物共生。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植物的分类:8上P81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8年级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们通过开花、受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出来的。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为不完全变态。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之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和染色体: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内有蛋白质和DNA。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 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染色体都只有2对染色体中的其中2条。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8下P30 1858~1865奥地利的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在男性细胞中发现一对染色体与其它染色体不一样,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把男性性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细胞中同一对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的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达尔文的自然学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像这样,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人体的三道防线:1.皮肤和黏膜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个功能: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产生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免疫的害处、计划免疫:8下P78 处方药(RX):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药物。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说说明服用药物。 人工呼吸的方法,胸外心脏挤压:8下P84 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8下P85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作用。5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反射弧的结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的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有的,如:缩手、眨眼、排尿、膝跳等反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如:望梅止渴、谈梅分泌唾液等。谈梅止渴等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59.人体内几种激素的作用: 外分泌腺:有导管 唾液腺、汗腺 内分泌腺: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和性腺 (2)激素: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内分泌腺 分泌激素 作用 症状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骨的发育,调节生长发育。 侏儒症、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 胰岛 胰岛素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低血糖症状 60.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1)乱砍滥伐,开垦草原,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还会引起沙尘暴。 (2)空气污染会形成酸雨。 (3)水污染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 (4)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危害本地生物。 (5)人类活动也会改善生态环境。 第五单元 动物按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动物已知150万种,其中昆虫100万多种,是种类最多的类群。 61. 鱼类: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胸鳍、腹鳍和背鳍维持鱼的平衡,尾鳍控制运动的方向;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卵生。变温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蜇、珊瑚虫等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如:章鱼、乌贼、河蚌、田螺等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较硬的甲。如:虾、蟹、水蚤等 62. 蚯蚓: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在粗糙纸上比玻璃板运动快);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5、是环节动物,此类还有沙蚕、水蛭等 63.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多为胎生、哺乳。 兔与植食性相适应的特点: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发达,无犬齿(撕裂食物),盲肠发达。 64.空中飞行的动物: ①鸟:1、身体成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有羽毛; 2、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食物残渣很快排出。3、胸骨具有龙骨突,便于着生发达的胸肌。4、有发达的气囊,减轻体重,双重呼吸,提高气体交换效率。5、心脏发达,心率快。5、体温高而恒定。 ②昆虫:1、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翅和足都生在胸部。2、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3、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飞行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繁殖。 ③节肢动物:1、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由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2、如:所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变态发育。如:青蛙、蟾蜍等。 65. 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 结构: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一组肌肉总附着在两块不同的骨上。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特性:肌肉无论受到哪种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 关节包括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关节囊,及关节内外的韧带; 使关节灵活的结构: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关节囊分泌的滑液 66.按照行为的获得方式可分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有的还有等级制度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气味等。蝶蛾类昆虫可用性外激素通讯。 67.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维持生态平衡(2)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减少污染等优点。 仿生:飞机——鸟的飞翔 薄壳技术——乌龟的背甲 雷达——蝙蝠的回声定位 荧光灯——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宇航服——长颈鹿的脖子 第六单元 68.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培养步骤:制作培养基、高温消毒、接种、培养。 生活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一定的生存空间,有的还有特殊条件。 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有鞭毛和荚膜。没有成形细胞核、 叶绿体 生活方式:异养。 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70.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71.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 真菌: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孢子生殖。 7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①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CO2,水,无机盐 ②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 与动植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 根瘤(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固氮) 7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①食品制作: 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酿酒时。 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如制馒头、包子、面包等。 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 ②食品的腐败原因:由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防腐:脱水法、腌制法、烟熏法、真空包装、冷冻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③制药:抗生素和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药物 ④净化环境:厌氧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氧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73 植物分类比较形态结构,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是重要依据。 动物分类比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74、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种。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生物类别越多,生物间的相似程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则相反。 75、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一个物种是一个基因库)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76、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等。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77、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 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优点: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变异力)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优点: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3. 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嫁接有枝接和芽接,成活的关键是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4、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繁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利用茎尖、根尖、花药、花粉等) 二、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青蛙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蝌蚪→青蛙 2、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和种类少的原因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生活在水中,幼体经变态发育才能上陆。 4、环境变化对两栖动物繁衍的影响:导致两栖动物生殖和繁育能力下降。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水受到污染。 四、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鸟卵的结构: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窝。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等。 4、把同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DAN上有许多基因。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三、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四、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4.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因为这样,后代换遗传病的几率加大。 五、人的性别遗传 1、人类的性别,一般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时为男性。 2、女性排出一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精子的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六、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和总趋势 1、植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藻类¬→原始藓类→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 2、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无脊椎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古代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第八单元 一、传染病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报告、诊断、治疗、隔离)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消灭媒介生物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 二、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灭、清扫 •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消灭 •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生活中逐渐建立的,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三道防线 5.免疫的功能:识别、监视、自我稳定 三、安全用药常识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简称为OTC,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3)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4.120急救 5.人工呼吸 6.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7.出血和止血:外出血,内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红色,渗出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慢慢流出。按压伤口远心端(下方)止血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喷射状。按压伤口近心端(上方)止血 四、健康 一、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2.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低浓度的酒精(<0.25%)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 3.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酗酒会全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进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饮酒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 4.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5.毒品的危害: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