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如何扭转“哑巴英语”的现状——新东方“美国口语教父”王强求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6:53:03
如何扭转“哑巴英语”的现状——新东方“美国口语教父”王强求解
昨日,苏州新东方学校与苏州百年名校苏州一中共同举办了一场以"现代中学英语教学法"为主题的研讨会,与现场的几十位苏州一中教学骨干交流过程中,王强老师指出,“哑巴英语”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一大困惑,甚至很多学生说完后,外国人还不知道他究竟在说什么.其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让对方去理解.例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词汇放在一起,中国学生能理解其中意境,而外国人则要问问,“枯藤”是常春藤还是牵牛花藤,“昏鸦”是如何"昏"法.外国人说话要具体、直接得多.“如果外国女生被追求,她只会回答:yes或no.” 研讨过程中,王强老师对其自创的"美国口语教学法"进行了完美细致的阐述,该教学法自推出以来被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各地分校广泛运用到教学实际中,"美国口语教学法"对中国几十年来英语教学方法的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对西方人教授语言的心得进行了特别深刻的反思,找到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方法.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汲取了东西方英语教学与实践精华的理论. 会上不少教师纷纷提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王老师一一予以精彩解答;在谈到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现状时,王老师表示:很多人都对中国英语教学现状心存不满,原因是中式英语教学培养的是一种“哑巴”英语.无数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英语,七、八年后,真正要开口说话时象却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这是中国英语教育的重大失误.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从哲学高度上来说,中国人把对英语的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知识培训,而不是当成技巧培训.王强老师引用了庄子的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贻矣.”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中国人学外语必须要把语言和交流分开.换句话说,语言是浩瀚无穷的,语言作为词汇表达法的海洋,花一辈子时间去学也是学不完的.但人在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只是语言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语言的学习上,试图去征服语言的海洋,那就把大量的精力都浪费了.而学到的东西大多在交流中无法用到.中国人学英语的症结在于如何学会从语言的海洋中舀起一瓢水,而且要学会舀哪一瓢,这两点至关重要.如果从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大海,那就对了.连钱钟书这样大家都谦称自己作品为“管锥篇”,所谓通过“管”、“锥”看到整个世界.王强老师建议,要真正摆脱“哑巴英语”,光练口语发音是不够的,而是要用外国人习惯的说话方式去表达.“说话要直接表述重点,不要绕弯,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外国人交流. 随后王强老师深入分析中国学生学好英语,应该打消一种心理障碍,即:我学的英语是不是Chinese English?王老师曾经在各种学术交流或讲座现场对学子们说道:你们学的是非常标准的英语.因为语言不是你自己创造的,都是“copy”过来的.中国学生的语言素质都是no problem,基础已经打好了,问题在于他们掌握的英语知识“太多了”,以至于他们会面对太多的选择,所以说,交流时,只有当要表达的思想和表达的方式一一对应时才不会产生歧义.如果一个表达想用若干个方式同时表达,听众就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就会产生岐义.学语言不是目的,语言并不是确定意义的唯一场所.也就是说,不要错误地认为:我们知道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交流中就能运用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语言层面上只是对词意大范围的一个界定,但意义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所谓的“哑巴英语”是指学生学了很多的英语知识,认为每一个词对应着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交流中意义是变化无穷的,它会涉及到感情、涉及到情景等多种因素,当需要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感情时,就不会表达了,当然也就说不出来了,这也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的最明显特征.王强老师始终认为意义是由语言来决定的,而实际上它是由交流的过程来决定的.具体来说,交流的全过程由说者和听者两个因素决定.关键是两个人在使有语言的刹那间的思维过程或逻辑思维结构.举个例子,大家使用的符码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截获敌方的电报,因为敌方把电报符码重新定义了.同样的符码对我来说是一个意思,对敌方来说却是另外一个意思.如果不能接近敌方的思维,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敌方的意思,所以说我们要破解它.但我们破解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破解符号后面的思维,即确定“意义”.好象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使用的“暗送秋波”这一说法,暗送秋波是什么?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挤眼睛,如果对他有好感,她可能会心里火辣辣的,浑身热血沸腾.相反,如果对他没有好感,她可能就会感到不解以至恶心.为什么同一个动作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如果对方有好感就能理解"挤眼睛"的意思.而她对他没有好感,思维就会相差很大,即使他再使劲挤,即使把眼睛挤出血来,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向她挤眼睛.这就是如果仅仅将精力花在语言的层面上,无论学问有多深,也难以实现流畅交流的原因. 王强老师多年以来一直研究如何有效地将西方人交流的思维方式或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传达给学生.他认为只要真正了解了西方人交流的思维方式,肯定能把口语练好,和西方人进行很好的交流.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应该在课上教给学生如何去理解西方人的思维,研究他们说话做事的思路,从而学会"察言观色",进而进行无障碍交流.虽然多数人没有国外生活经历,但我们可以通过模仿西方人的说话方式来获得相同的惯性思维.王强老师认为有三种技巧来获取西方人表达中的关键要素,如果能掌握这些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进而突破英语听说. 第一,如何使用英文简单界定一样事物的技巧.西方人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what a book is .而大多数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就连大学生也很难回答What is a book?因为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并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一种表达如果对方听不懂,就去寻找另一种表达最终让对方明白.任何一样特定事物,表达它的语言符号会很多.比如I love you这句,一旦他人听不懂,可以考虑替换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ve a crush on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that is love,这样一来他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
当爱因斯坦描述相对论时,用科学术语讲,除了科学家之外没人能听懂,爱因斯坦就尝试使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相对论.什么叫相对论呢?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一小时相当于一分钟,而两个仇人呆在一起,一分钟相当于一小时,就这是相对论. 第三,必须学会西方人描述事物的逻辑顺序.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描述事物时产生巨大差异.中国人描述事物时无外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入手.但西方人描述时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西方人说“我向雪山走去”,中国人就会说“我从雪山走来”.时间上来说,中国人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突然停住时,住往最后说的内容是最重要的.评书常说,欲知后事好何,且听下回分解,中国人很认可这种压轴戏、抖包袱式的方式,而老外听到这里可能会把收音机砸了:我听的就是what happened,但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还要让我下回再听,岂有此理!西方人在时间描述时首先会说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出现悲剧的时候,才会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