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4首诗诗意(1)诗经 采薇 节选:昔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6 03:20:04
4首诗诗意
(1)诗经 采薇 节选:昔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山雨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急用
诗经·采薇赏析
  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yù)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
  雨:下的意思
  昔:从前
  思:语气助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赏析一: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中,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赏析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春夜喜雨
  1.好雨: 指春雨,及时的雨.
  2.乃: 就
  3.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 乡间小路.
  7.俱: 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早晨.
  11.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红,花.
  12.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3.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以敏锐的手法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第一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三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文解释
  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
  雨随风悄悄的来到了夜里,静静的滋养着植物.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作者小传】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内容】: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开头“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然后,笔锋一转,由上瞧而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嗅觉所感,又有听觉所闻.仅仅二十五个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了,很有立体感.层次分明,静中有动,鲜明对比,真切感人.进一步说明眼前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在下半阕前两句中,“七八个”、“两三点”这几个数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 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它只不过是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我们从这首词中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田野风光的热爱.
  天净沙 秋
  【诗 意】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点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的秋景啊!
  赏析
  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中心
  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