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分析董仲舒与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以及评价的出发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03 07:05:50
分析董仲舒与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以及评价的出发点
要总结一点的,谢谢阿.
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 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试结合史实说明董仲舒、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哪些方面是客观的?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并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此题较难.难点一在于本道题的历史观点有多个,而且董仲舒的总论点还是隐性的观点.商鞅变法的影响很复杂,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董仲舒只挑选了一个“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实际上已经隐藏着对商鞅变法的否定.苏轼则直接指出商鞅变法全部(或主要)是其消极作用(因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灭亡”).
  难点二在于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董仲舒和苏轼都离战国时代很远了,二人为何都关注而且都否定商鞅变法呢?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以推断,董仲舒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然诋毁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变法.苏轼属于大地主官僚阶层.同时期北宋在进行王安石变法,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二人都是以古讽今. 参考答案:
  董、苏二人议论的中心内容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二人都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
  历史上,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董、苏二人抓住商鞅变法过程中非本质、非主流的某些消极现象,无限夸大,是错误的.
  董仲舒指出商鞅变法后,随着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的进行,秦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这是客观的.秦经过商鞅变法,封建经济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实现统一.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得天下,这是客观的.
  董仲舒只强调商鞅变法后农民的贫困,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对秦统一的重要作用,这是不正确的.秦统一后,赋税、徭役繁重,刑罚严苛,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被农民起义推翻.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所以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其变法措施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口说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导致秦“旋踵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