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有三个哲学问题,分不多,不过这是我所有的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29 19:02:49
有三个哲学问题,分不多,不过这是我所有的了..
一 哲学学科有哪三大基础理论分支?请结合哲学史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 西方哲学的核心部分是Ontology,它的研究对象是being,being的含义有哪些?这些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流变情况怎样?
三 请紧紧结合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篇》和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这两个经典文本回答,谈谈什么是启蒙运动和启蒙运动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一、哲学学科有哪三大基础理论分支?请结合哲学史谈谈自己的理解.
哲学有很多二级学科,比如逻辑学、伦理学、宗教、美学、科哲等,在中国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一般而言,如果按你题目来说的所谓的三大基础理论,我认为是指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
1.本体论就是指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究,或者说对第一性的探究.虽然“本体论”这个名词直到17世纪由郭克兰纽提出,但是我们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希腊哲学那里就能发现“本体论”的影子.
古希腊的哲学有着论述自然的传统,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论述的内容就是自然.当然这里的“自然”区别于现代意义上“人工”的反义词的“自然”,古希腊的自然意寓着事物本来的性质.可以说研究自然就是研究事物的性质,或它的本原或它的原则.
这种对本原的探讨在古希腊中很常见,比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定”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还有恩培多克勒的“四本原说”,阿纳克萨戈拉的“种子说”、柏拉图的“理念论”等等.亚里士多德将本原概括为“是者”或者用“实体”来作为本原,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随着哲学的发展,本体论也逐渐丰富,比如中世纪认为神是绝对第一性,近代确立了人“自我”的第一性,乃至现代还有探讨.当然哲学史上对实体的阐释也有不同,比如精神实体、物质实体、广延是实体的属性,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主体即实体”等.
从哲学史上来说,本体论贯穿其始末;从一个哲学体系来说,本体论成为一个哲学体系的奠基石,由它的基础上哲学家们才能构建自己的世界图式.
2.如果我们将哲学简化为三个问题:从哪里来?怎么样?到哪里去?那么我们可以将前文的三个基础理论一一对应进去.从哪里来?就是探究本原;怎么样?就如何展开联系,可以理解为认识论;到哪里去?是指我们的目的,或者说如何追求幸福,善在哪里?
认识论其实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摘自百度百科)在中国喜欢把认识论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也可以以西方哲学史上个学说的争端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值得指出的是,在古希腊哲学哪里我们很少提到什么是认识论,因为在他们那里还没有分主体、客体,因此没有认识可言,那个时候有点我们中国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感觉.直到了近代,可以说是笛卡尔开始,哲学从那个时代的传统“神学”或者说“本体论”论的研究转向了认识论的探讨.这也标志在“自我”“理性”的兴起.
3.伦理学.伦理学也是哲学诸多问题中一个“历史悠久”、“历久弥新”的问题.它主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为此作出努力.从柏拉图的理念.善,古希腊化时期的不动心,中世纪的上帝,康德的道德律,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尼采的权力意志等等.直到现代,还有哲学家们还对此讨论不休.比如福柯、德里达等对自由、社会的批判等等.伦理学在古希腊化时期,也就是希腊衰落、罗马兴起那段时期,有过一个小高潮,以后也可以说贯穿着哲学史始末.在我理解中,它指导我们到哪里去的理论,是哲学大厦的拱顶石.

二、西方哲学的核心部分是Ontology,它的研究对象是being,being的含义有哪些?这些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流变情况怎样?
(其实我已经不想回答了,好多啊,这题目太大了…)
“Ontology”中译为本体论或者实体论.为什么有这两种说法呢,请参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点亚里士多德哪里.
“being”的中译为“存在”,或者“是者”.后一种的用法在我看到的资料中貌似比较少.这里需要说的是,“being”这个词在中国有时候特别对应着海德格尔的理论体系.在海德格尔的体系中,“being”意为“存在”,“beings””以意为“存在者”.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就是一部“存在被遗忘的历史”.因为除他之外的之前所有哲学家研究的都是“存在者”,而只有他研究的是“存在”自身,存在者的存在.(具体流变…以后再说吧,我没时间了…)

三、请紧紧结合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篇》和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这两个经典文本回答,谈谈什么是启蒙运动和启蒙运动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先说柏拉图的《申辩篇》,这篇文章是讲苏格拉底被古希腊法庭审判,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申辩.其中的内容,被柏拉图记述下来,成为《申辩篇》.苏格拉底为什么要上法庭呢?因为他被指责两个罪名:不敬神和蛊惑少年.其实二者是同一的,他蛊惑少年什么呢?就是不要敬神.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辩解是,他不是不信神,而是不信“人”.他称,他为了证明一个神谕(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而去访问其他所谓的聪明人,来证明苏格拉底是不是聪明人.在访问中,他老是反问对方为什么,对方扛不住了,于是他就是最聪明的了.苏格拉底认为,他最聪明的地方不是能问住别人,而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别人不知道.这就是他所谓的“无知之知”.
就我理解,古希腊的传统是探究本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在那个时代往往是以独断论的形式出现,不具有严谨的论证和合法的解释,所以争论不休.而苏格拉底认为,研究这些没有意义,哲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能了解自己.所以他提出要“认识你自己”.他也被誉为“将哲学从天上来回人间的人”.可以看出,从苏格拉底这里“人”的问题或者说“人”的位置开始提升.
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这个文本主要是探讨什么是启蒙运动(废话),或者说它反思了启蒙运动的得失,其实可以更进一步的说是反思理性的得失.我们知道启蒙运动可以概括为,反宗教、反迷信.从目的上来说,它试图将人放在中心位置.而使用的方法是将人的理性这一能力作为批判价值的标准.理性是人所特有的能力,将理性作为批判的标准无疑确立了人的中心位置.
启蒙运动之前,宗教神学或者信仰把持着欧洲社会的评判标准,这一模式无疑使对人类精神的桎梏.在这时期人的存在时为了诠释上帝的福音,“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各类自然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经典力学等各类科学开始形成严谨的体系,人们开始意识到“自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理性也从此开始成为评判的标准.
但问题是也随之出现.虽然理性打败了宗教迷信、愚昧无知、神圣权威,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理性自身不能证明理性的合法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们用理性代替了上帝,代替了权威.根本的模式没换,跟换的只是“统治者”.因此我们会发现现代以来,人们以理性为指导,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幸福指数却比一定高,战争、伦理等人类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有了康德的这一篇文章.
从康德的哲学体系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这表明在康德的体系中,严格区分了理性和信仰的位置.他认为理性和信仰不能越界,否者将会出现问题.
所以不论是柏拉图也好,还是康德也好,他们虽然都重视理性,但是理性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真正应该处于核心的应该是人,而不是理性.因此启蒙运动中最关键的还是人.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